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哲学文库)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哲学文库)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0220833
  • 丛书名:哲学文库
作者:张雪松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简介
本书将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缘宗族”的命题,全面探讨了模拟宗法制度在中国佛教中的宗派组织、寺院管理、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意义。笔者尝试说明在剃度、受戒、传法过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产生出多种“法号”的现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义。本书认为:以派辈谱系编制为典型特征的禅宗与“遍利三根”的净土宗之间的“禅净关系”,并非并列的两个教派团体的关系,而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互补关系,前者维护了中国佛教僧侣的正统性,后者则成为正统佛教与民间信仰之间交流的重要中介。
作者简介
张雪松,男,北京人,笔名雨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全职研究员。代表性专著:《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佛教史”第一卷);译著:《天蓝色的彼岸》等。
目  录
目录
  导言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一章传统汉地佛教宗派组织性探析
  第一节引言:剃度家庭与传法家族
  第二节传统佛教中祭祖仪式与功能
  第三节僧人的名字派辈与谱系的编织
  第四节谱系的价值
  第二章法缘宗族
  第一节中国传统佛教宗族的类型
  第二节晚明以来中国佛教宗派谱序的跨国传播
  第三节同日本佛教宗派相比,中国法缘宗族相对的
  开放性
  第四节对法缘宗族这个概念的总结
  第三章何为“净土宗”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导言 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导言
  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般认为自宋代以来,中国佛教以“禅”与“净”为主流。禅宗又称“宗门”,讲求师徒之间“以心传心”,通过剃度、受戒、传法等制度建立起庞大的派系网络,并以祭祀祖师、编辑“族谱”和派辈诗等方式巩固这一模拟的宗族制度。本书在血缘宗族、地缘宗族之外,提出中国传统宗教中存在“法缘宗族”这一学术概念。通过法缘宗族的构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宗派建立起来的“神圣家族”,确立了自己的“正统”佛教(建制性佛教)身份。而在其他诸多佛教宗派中,“净土宗”却是最为特殊的,它宣扬“遍利三根”,不重师徒传授,只要老实念佛就好。中国的净土宗只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祖师谱系,而具体到每个僧人、每个信徒,则没有“族谱”或派辈。可以说,从佛学教理上看,净土宗依赖弥陀接引,是“他力教”,禅宗需自己明心见性,是“自力教”;但从修行实践上看,禅宗必须依靠师徒传承,是“他力教”,而净土宗只要自己真信切愿念佛就可往生,是“自力教”。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也值得学者深思和反省。以往我们从经典、书本上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与佛教界内部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中国佛教出现一个宗派,常常并不需要独特的教理教义或仪式修行方法,有时徒子徒孙足够多,便是一个充分条件了,其实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纳入“严谨”的学术讨论之后,我们反而丧失了这种常识。
  禅、净并非两个并列的教派,它们之间的性质差别很大,却又是互补的两种体制。以禅宗为代表的法缘宗族,是一个“实”体,它的谱系性明确地划分出“正统”与“非正统”佛教的界限。而净土宗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虚”的,它的作用是充任“正统”佛教与各种民间信仰的一个中介,毕竟绝大多数佛教信徒、“斋公斋婆”并不能被编织进“法缘宗族”之中,但他们只要宣称自己念佛,便属于“净土宗”,从而获得了一个佛教的“正统”身份。本书借用老子《道德经》里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形容这种禅、净关系。
  笔者在本书中通过论述中国佛教“法缘宗族”的“开”与“合”,力图以此说明中国佛教本身真实的组织制度、实践方式到底是怎样的,从而摆脱以往常常用西方教会科层制度(Bureaucracy)来评价中国传统宗教无组织性的偏差,从历史事实出发,真正建立起中国传统宗教独特的组织制度的研究模式。

 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哲学文库)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