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1001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华国学1001问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944873
作者:卢志丹 著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编辑推荐
  本书设计的1001个问题,既涵盖国学之枢纽、体现国学发展之脉络,又能激发当今读者的探究兴趣。对每一问题的回答,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全面周详、切中要害。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旨在于讲述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基本常识,使读者建立完整、系统、清晰的国学知识的框架。这种基本常识,是21世纪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国学底蕴。
作者简介
  卢志丹,字照青,1976年生人。 目前在北京致力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中华民族精神及智慧的发掘,游心于儒、释、道之间,骋目于古、近、现之变。策划和创作过多部畅销作品,公开出版的各类著述达五百余万字。其代表作《*品国学》于2009年出版后,荣登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并在各大网站连载,点击率超过千万次,连续多年畅销不衰。其普及国学智慧的代表作还有《中国人的智源》等。
目  录
一、国学概要30问
第1问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 001
第2问 今天人们谈论的“国学”,其内涵何在? / 001
第3问 近代为何要提出“国学”这一概念? / 002
第4问 什么是“西学东渐”? / 002
第5问 “国学”有别的称法吗? / 002
第6问 什么是“国粹” / 003
第7问 什么是“国故”? / 003
第8问 什么是“汉学”? / 003
第9问 国学如何分门别类? / 004
第10问 国学“四部”是什么? / 004
第1 问 国学“四门”是什么? / 005
第12问 何谓“诸子百家”? / 005
第13问 何谓“三教九流”? / 006
前  言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国学热”方兴未艾,《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典籍走进了央视,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孔子学院(课堂)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分布于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也引起了最高领导人的重视。2014年9月9日,第30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全国课标展厅内,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当得知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时,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的一番谈话,在全国激起了强烈反响。2014年10月10日上午,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近平“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主张。从2015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在2014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向记者透露,该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发生变化:“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国学概要30问
  第1问:“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答:“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清末经学家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可见,古代“国学”一词内涵,与今日完全不同。
  第2问:今天人们谈论的“国学”,其内涵何在?
  答:中国当代著名的国学泰斗、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说:“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旧版《辞源》这样定义国学:“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也。”也就是说,“国学”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的总称,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他认为“国学不兴”,国家很难自立。由此可见,他已经把国学提升到决定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
  第3问:近代为何要提出“国学”这一概念?
  答: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
  1902年9月黄遵宪在写给梁启超的信中,曾提到梁启超先生有办《国学报》的设想。他在信中写道:“《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这是有据可稽的“国学”一词在近代较早的出现。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在1906年《国粹学报》第十九期《国学讲习记》一文中,邓实又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第4问:什么是“西学东渐”?
  答: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即国学)相对。“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

 中华国学1001问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