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文明史(第3卷):文明的交会:公元250年至750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中亚文明史(第3卷):文明的交会:公元250年至750年

  • 版 次:1
  • 页 数:501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3年01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110934
作者:(俄)李特文斯基 主编,马小鹤 译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03年01月 
编辑推荐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次。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 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本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内容简介
《中亚文明史》第三卷论述的年代从公元三世纪直到八世纪。在这一时期,各种政治事件,交战的王朝和民族运动相互交织,形成一幅纷繁的画面,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动乱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代产生了萨珊伊郎(224-651年)和中国唐朝(618-907年)等强盛的帝国,其他许多较小的领地和国家也纷纷建立。游牧民族掀起了移民浪潮,草原帝国(勾奴、口厌哒、突厥等)的出现不仅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留下印迹,还常常向定居区域蔓延,在定居人口中增加了新的民族成分。这种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在道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萨满教等伟大的宗教传统中扎下了根。
  阿拉伯人在征服伊朗和中亚后,将伊斯兰教带入东方。中亚大部分地区呈现伊斯兰化,根本改变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灿烂文明的萨珊伊朗、印度、花刺子模和索格底亚那以及新疆绿洲国家与其他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商贸交流。丝绸之路及其他商路进行的广泛货物流动,自然也伴随着艺术与科学的交流,以及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互动。因此,这一时期艺术和智力的创新空前繁荣,出现了伟大的科学和文学作品。宗教与世俗艺术共同昌盛,创造出辉煌的杰作。这一地区从公元三世纪至八世纪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对世界文明以及世界文化和科学遗产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目  录
出版计划说明 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S.阿西莫夫
编写《中亚文明史》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名单
供稿者名单
第一章 历史导言 B.A.李特文斯基 张广达
第二章 萨珊伊朗——经济、社会、艺术和工艺 N.N.切尼金 A.V.尼基廷
第三章 萨珊伊朗——智力生活 A.塔法佐里 A.L.赫罗默夫
第四章 贵霜—萨珊王国 A.H.达尼 B.A.李特文斯基
第五章 中亚寄多罗王国 E.V.泽马尔
第六章 嚈哒帝国 B.A.李特文斯基
第七章 犍陀罗和克什米尔的东贵霜人、寄多罗人以及后期嚈哒人 A.H.丹尼 B.A.李特文斯基 M.H.扎米尔·萨菲
第八章 笈多王国 K.查克拉巴尔蒂
第九章 花剌子模 E.E.尼拉齐克 P.G.巴尔加科夫
第十章 索格底亚那 B.I.马沙克 N.N.尼格马托夫
第十一章 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国家 张广达
前  言
  教科文组织在其《组织法》中宣布的目标之一,便是“发展及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手段,并借此种手段之运用促成相互了解,达到对彼此之生活有一更真实、更全面认识之目的。”1968年出版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是教科文组织早期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大力宣扬世界各国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教科文组织第十九届大会(内罗毕,1976年10—11月)通过决议,授权总干事开展一系列旨在促进了解和尊重文化特性的活动,其中包括一项新的计划,即编写《中亚文明史》。1966年11月召开的第十四届大会曾批准一项有关对中亚地区进行研究的实验计划,目前实施这项新计划便是顺理成章的。
  开展实验计划的目的,正如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计划所规定的,是通过对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的考古、历史、语言和文学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文明。在初期阶段,参加的会员国包括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前苏联。后来,蒙古和中国也加入了教科文组织中亚计划,[1]从而将蒙古和中国西域文化也纳入这一地区。
  在本书中,中亚应被理解为在该地区各族人民长期的文明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概念,无论现在和将来都不应将上述界定看作是严格的边界划分。
  由于缺乏如此大规模的现行调查活动可资借鉴,教科文组织不得不分阶段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综合叙述从远古时代直至今日的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
  第一阶段旨在通过考古和历史研究以及对文学和科学史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中亚地区的文明。因此而开展了一项新的计划,以促进五大领域的研究:贵霜帝国的考古和历史,中亚艺术史,中亚各族人民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思想与哲学史,以及中亚地区的文学。
  1973年成立了国际中亚文化研究协会。这是一个非政府的学术组织,召集该地区的学者对本国文化的跨学科研究进行协调,并促进区域和国际合作。
  由教科文组织主持创立的这一新的协会,从其活动初始就成为教科文组织执行其有关研究中亚文化的计划以及编写《中亚文明史》的主要咨询机构。
  第二阶段集中于中亚文明的现代方面,并在新的计划中向东扩展研究的地理边界。在该地区一些国家召集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以推进对中亚文化的研究。
  1978和1979年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了两次专家会议,会议的结论认为,1967年开展的中亚文化研究计划使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对加强该地区各国现行机构发挥了作用。专家们因而对这部史书所采用的方法和编写工作向秘书处提出建议。根据秘书处的建议决定将本书分为六卷,内容按年代顺序包括从远古时代直至当今的全部中亚文明史;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建议,负责起草本书的有关人士应吸取教科文组织编写《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和《非洲通史》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关于本书的叙述方式,他们支持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意见,认为虽然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应为普通读者所接受。
  由于历史是由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事件构成的,因此决定对任何具体年代均不过分强调。每卷所述史实的前后事件,须证明符合学术要求,才能在书中引用论述。
  第三即最后阶段是1980年8月成立了由19人组成的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均以个人身份参与编写本史书的工作。因此而成立的该委员会包括七个中亚国家——阿富汗、中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蒙古和苏联——每国两位学者,以及其他五国——匈牙利、日本、土耳其、英国和美国的五位专家。

 中亚文明史(第3卷):文明的交会:公元250年至750年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