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与企业激励模式变革--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新常态与企业激励模式变革--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4161885
作者:马君 著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回顾了百年激励实践的历程,全景展现了近半世纪理论发展背后的理论分野与观点冲突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对外在动机内化与内外动机协同关系的强调,以“绩效导向(外在激励)”与“价值自觉(内在激励)”的内涵拓展为基石,在传统理论视域下结合神经经济学和演化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了经过“外在→内摄→认同→整合”路径实现从“绩效导向转向价值自觉、从外生价值认同转向内生价值认同”的动机协同与整合机制,厘清制约员工内在动机、导致激励错位(组织激励供给偏离员工的内在工作价值需求)的组织智障(包括结构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从而揭示推动从“陡峭型”激励结构转向“扁平型”激励结构、引导员工从强制性价值认同(绩效导向)转向生成性价值认同(价值自觉)的内生演化模式和动态传导机制。
作者简介
马君,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学术兴趣涵盖: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绩效报酬及其结构化设计等。在《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80篇。参加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教委等政府咨询课题多项,参与中铁集团、中航集团等企业重大咨询项目多项。目前研究兴趣主要聚焦在:交叉运用神经经济学、演化心理学以及前景理论,探讨绩效性报酬对个体工作创新行为影响的双重心理计量机制、参照点效应及动机性信息加工。目前已整合相关国际学者参与研究。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新常态与企业激励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本书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践彷徨:激励模式演进历程的历史考察
2.1 古典企业的激励实践与“亨利福特之惑”
2.2 人本主义兴起与日本激励模式的幻灭
2.3 “互联网+”时代的思维躁动与企业集体焦虑症
2.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纷争:激励理论演进的多学科视野与整合
3.1 理论向左,实践向右:十字路口的激励理论
3.2 激励的“薛定谔黑箱”与经济学范式的拉卡托斯批判
前  言
当新常态与经济拐点不期而遇,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经济的阶段性阵痛已经如期而至。毋庸置疑,传统效率优先和过度强调绩效导向的陡峭型激励结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转轨居功至伟,但由此也衍生出环境劣质化、产能过剩化、工作程式化、价值功利化等诸多弊端。可以预见,以牺牲品质来维系高速发展的模式将被彻底摒弃,而智力资本驱动创新与创业,将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激励变革、凝聚发展新动力,将是现阶段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回顾我国市场化改革历程,传统效率导向的激励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改革初期,由于市场取利空间巨大,企业诉诸与绩效紧密挂钩的条件奖励模式,以发挥先动优势,最大化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抢占市场。改革中期,随着能力、禀赋等特殊要素参与分配,竞争性激励结构形成。进入后改革阶段,伴随“人口红利”日渐消逝,在创新驱动和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国家战略推动下,企业不断提高基于绩效的弹性报酬比例,拉开收入差距,陡峭型激励结构逐步形成。这里存在几个长期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漠视的关键问题。
1.建立在绩效或特殊禀赋要素基础上的高强度激励是否满足员工工作价值需求,以及这种满足与否是否影响员工创造力?

 新常态与企业激励模式变革--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