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羌 在深谷高山(关于一个民族的迁徙、历史、变化和希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 > 中国国家地理羌 在深谷高山(关于一个民族的迁徙、历史、变化和希望)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640679
作者:高屯子 著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他者”,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在羌寨,就在高山羌人中间,与他们一同去吮吸柴火燃烧、庄稼生长的气息,一同聆听大雪下落的天籁之音,一同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期待,对迁徙的遭遇和释比的命运,发出无奈的叹息。
作者简介
  高屯子,中国当代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自幼好文学,1987年至1992年在《阿坝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1993年之后从事摄影及独立影像创作。近年回归写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帮助下,发起“羌绣帮扶计划”。
  主要影展:
  四川美术展览馆《高原风?朝圣之路》
  日本东京《高屯子中国西部摄影展》
  成都宽巷子锦华馆《见闻觉知?高屯子影像展》
  主要摄影作品集:
  《西域神韵》
  《天籁空灵》
目  录

序一:反思我们共同面临的处境 朱哲琴-Dadawa
序二:摄影的气度与底蕴 冯建国
自序:现实与理想叠化而形成的影像 高屯子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
羌在深谷高山
最后的释比
跋:一本“实验民族志”:在反差与对比中呈现真实 王明珂
编后记

媒体评论
  高屯子历时多年关照羌族人的迁徙和命运,他用大全、近景或特写画面记录在迁徙、祭祀、耕耘中的羌人现实境况;镜头的另一边,他又以微距,将隐藏于内心的理想与周遭的现实,以及古老文明的危机与羌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做比对,以图片、活动影像、文字三种手法平行记录,完成了一场自发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人文探索和纪实与艺术实践的深层对话。
  ——音乐艺术家、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创始人朱哲琴-Dadawa
  高屯子的新著《羌在深谷高山》既感觉耳目一新,又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不紧不慢,胸有成竹,缓缓道来,寓意深远。高屯子出于一位摄影家的内心的真挚,试图用一种更为直率的图像语言,表现他多年来对羌人的生活现状的情思和眷恋,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家乡松潘和青藏高原东部地缘文化的深度了解,还有就是对影像表现的执著的思考和探索,他不居功于已经获得的成就和成果,不断学习、阅读和思考,不辞辛劳,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多年来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用影像、图片、文字的多样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又富有独特视角,同时充满着艺术韵味的影像作品。
  ——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冯建国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谁也未曾料到,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使我正倾心关注的这片高山深谷,顷刻间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大地震破坏最惨重的区域,正是当今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聚居地。
  山崩地裂的大地震,使无数座房屋顷刻坍塌;使数十万生命深埋废墟。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让每一个身处灾区和灾区之外的人惊愕不已。
  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常年穿梭在这一高山深谷之中的摄影团队,便有了熟悉路线和地形的救援优势。5月14日晚,我们将4辆越野车的后排座椅拆下,装满急救药品从成都出发,经康定、丹巴、金川、马尔康、理县,为震后成为"孤岛"的汶川县城送去了第一批急救药品。之后十多天的时间里,这几辆越野车,又引领了六辆大货车,将山西、陕西、深圳等地朋友捐赠和我们自筹的救援物资,沿这条线送往理县、汶川、茂县、松潘灾区。
  地震发生之后十多天的时间里,每天面对电视,都是悲痛伤惨的画面;每次走进灾区,都会目睹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一些让人鄙夷的事例。地震中,被猛烈摇撼的,不仅是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建筑、桥梁,还有全体中国人的心。这一时刻,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被一次次清晰曝光;生命里的悲悯与大爱,被全面唤醒。
  二十多天之后,大家渐渐停下了在废墟中抢救生命、向灾区抢运药物的步履。开始抽空与亲人、同学和朋友联系和相聚。2008年6月初的一天,一位羌族好友从水磨打来电话,我们相约在成都见面。看见他脚上的胶鞋被泥土厚厚包裏,脸庞的皮肤被烈日层层剥落,我和妻子颜俊辉赶紧请他进饭馆小酌。
  大难不死,大家自然唏嘘感叹一番。二十多天过去了,大家的心情已平复了许多,但当话题触及到大灾中的羌人时,便见他神色凝重,黯然神伤起来。他说:“曾几何时,我们羌人纵横在那样广阔的西部大地,在那里游牧耕种、繁衍生息。无数次战乱迁徙之后,如今仅残留在岷江上游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和绵阳的北川这些高山僻壤。这样的历史变迁,这样的历史遭遇,已让我这样的羌族文人常生感伤。而这次千年不遇的大地震,不知你注意到没有,重灾区又正好落在我们羌人的聚居地!这是宿命,这是天意?
  他连饮两杯之后接着说:"目前重灾区的灾民散落安置到各地,今后羌文化还如何延续?如何传承?”
  离别相拥时,我感到满脸潮润。他流泪了。
  深夜回到家里,我对妻子说:"看来我们还要做点事情才行!"她说:"羌寨妇女不是都会绣花吗?我们来设计一些现代人喜欢的刺绣产品,让灾区妇女回到家里去绣,再想办法卖出去,这样既可解决灾后的生计,让她们找回自信,又有助于羌文化的
  传承。”
  我说:“很好,我明天就写方案吧!”

 中国国家地理羌 在深谷高山(关于一个民族的迁徙、历史、变化和希望)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