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解释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 教育解释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4146335
  • 丛书名:教育哲学研究丛书
作者:邓友超 著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编辑推荐
本书在“结构”上是精心的,作者对“解释学”的把握是有深度的,表明了其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叶澜
本书在国内教育学原理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提出的考试理性是工具理性在教育中的具体化的观点,以及对教育解释学四种“意味”的揭示,有创见,令人耳目一新。
——郑金洲
由考试理性出发,对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原意”和“意味”所作的分析及理论建构,很有创意。全书观点鲜明。说理深刻,行文流畅,富有哲理性,是一本有创造性的优秀著作。
——靳玉乐
本书的主体部分——教育解释学的“原意”以及教育解释学的四种“意味”,是一种新的体系。文中不少地方见解独到。
——石鸥 
内容简介
从问题出发,以“意义”为经,以“理解”为纬,国内首席建构“教育解释学”。倚靠实践后方,站立理论前沿,有“照着说”,更有“接着说”,有定论,更有新论,有新阐发,更有新启发。
本书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由考试理性出发,对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原意”和“意味“所作的分析及理论建构,很有创意。全书观点鲜明,说理深刻,行文流畅,富有哲理性,是一本有创造性的优秀著作。
作者简介
邓友超,男,1971年12月生,四川大竹人。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教育学博士。现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供职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2年以来,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
目  录
导论 别人的研究与自己的起点
第一节 “教育和理解”之历史考察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
二、教育哲学视角
第二节 从“教育和理解”走向“教育的理解性”
一、教育与理解的新关系:教育的理解性
二、述评教育与理解之新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分析框架
第一章 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的针对性
第一节 扫描教育现场
一、单向度的师生
二、抽象化的教育情境
三、公式化的教育语言
四、技术性的教育行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的针对性
第二节 考试理性
从历时角度看,这里扫描的教育现场的问题可能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但从共时角度看,它却是我们当下教育的真正问题所在。在把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教育现场表达出来的同时,笔者已经隐约感到考试和这般现状是脱不了干系的。这种关系之大,让人觉得考试有一种魔力。从实验教师的一些话语中,似乎也可以得到一些印证:“考试就是指挥棒,这个棒指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教了初三(或高三),我们都不会上课了,因为我们满脑子都是考试,思维已经变为一种考试思维了”;“让我们做实验,那考差了怎么办”;等等。由此想到要对考试作一番思考,但又不想泛谈诸如考试的弊端及其改进这样的问题,倒不是觉得这些问题没有谈的价值,而是觉得如果不把考试背后的东西谈出来,很多问题仍然在迷雾中。那考试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种考试的思维方式,即考试理性主义,简称考试理性。简称的道理和人们把工具理性主义叫工具理性是一样的。
我们的逻辑是,考试理性是工具理性在教育中的具体化,工具理性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态。这样,要搞清楚考试理性,就必须明白工具理性是怎么形成的,而领会理性又是弄清这一点的基础。由于目的和重心不同,有关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讨论,只是铺垫性的,落脚点在考试理性上。
……

 教育解释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