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4146427
作者:刘云艳 著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内容简介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较为完整地分析讨论了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从优化教师心理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有助于澄清教师的教育观与发展观,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
刘云艳,女,汉族,1962年出生,重庆市璧山县人,1979年考入原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1983年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幼儿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目  录
第一章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概述
第一节 幼儿心理素质
一、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幼儿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一、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三节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概述
  第一节 幼儿心理素质
  一、素质与心理素质
  (一)素质的基本含义
 在汉语中,“素”的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而“质”的本义是“作为保证的人或物、抵押”,合二为一,素质即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质、禀性”。如《列子》中说:“太素者,质之始也”。目前,对于素质的理解,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解释。生理学倾向于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心理学则强调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教育学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可见,随着人类认识成果的丰富,人们对“素质”概念的认识不再囿于某一学科范畴。
我们认为,素质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原生素质,即内源性素质、遗传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潜在素质或潜能,如果它不在现实环境中表现出来,就会逐渐萎缩乃至泯灭,如果得以开发或外化,便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个体衍生素质,即外源性素质,是个体在后天的成长中,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经过个体的内化而形成,如个体的心理素质等。在内源性素质保证的基础上,决定素质发展水平的是外源性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和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或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性功能的品质,其实质是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教育与个体交互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