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三十年新诗得失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新时期三十年新诗得失论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2637109
作者:王珂 著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将史学考察与理论思辨、宏观概述与个案透析、公共经验与个人感受、学术共识与独立研究相结合,对新时期新诗的诗体、技法、功能及生态进行了全方位综合研究,特别是采用了诗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完成了“跨学科”的“新诗生态学”研究。新诗的先锋性、动态性文体特征导致新诗得失共存;新时期30年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文化政治大转型时期,新诗坛风云变幻,新诗生态复杂多变。文体决定功能,新诗生态导致新诗功能巨变,新诗功能巨变导致新诗文体巨变。作者推崇法国启蒙主义大师蒙田的写作原则:在社会礼义允许的范围内,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大家。力求在本书中把自己30年来身为专业新诗研究者所知道的诗坛“真相”――创作界与理论界的“真相”,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尽管是“一家之言”,却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对热点理论问题,如诗体研究的深刻思考;也有对热点现实问题,如诗歌事件的敏锐观察;还涉及到诗歌教育和诗歌应用,如诗评家的培养和诗歌疗法的推广。全书主要分为新诗的诗体、技法、生态与功能四大研究:新诗诗体研究(新诗诗体建设构建方针策略和诗体的“伪话题”之争研究)、新诗技法研究(新诗应该重视技法与建立标准和男性诗歌与女性诗歌写作技法)、新诗功能研究(新诗与政治和震灾诗、中年诗人与书信诗写作)和新诗生态研究(八九十年代先锋诗、梨花体羊羔体事件、网络诗博客诗、新诗与地域文化、校园诗的关键词、新媒体诗人形象、今天如何做诗评家和席慕蓉回应尖锐批评的启示)。以“录音”为主体的新诗田园调查加强了理论研究的“在场”感,使研究能更好地抵达“本真”。作者潜心新诗文体学研究20余年,已出版了《诗歌文体学导论——诗的原理和诗的创造》(2001年)、《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2004年)、《新诗诗体生成史论》(2007年)和《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2008年),本书是将新诗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研究融合的创新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珂,1966年生,男,重庆人,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方向负责人。

目  录
绪论 新诗三十年五大成就和五大问题
第一章 新诗诗体研究
第一节 新诗诗体建设构建方针
第二节 新诗诗体建设构建策略
第三节 诗体的“伪话题”之争
第二章 新诗技法研究
第一节 新诗应该重视技法
第二节 新诗应该建立标准
第三节 男性诗歌写作技法
第四节 女性诗歌写作技法
第三章 新诗功能研究
第一节 新诗与政治
第二节 震灾诗写作
第三节 中年诗人写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新诗诗体研究

    文体的生成是错综复杂的,一种文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代文人、一段历史、一个社会的“缩影”或“象征”。诗体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指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诗体主要包括语言的韵律形式和语言的排列形式。狭义的诗体指一首诗的外在形体及表征,主要指包括诗的音乐形式和诗的视觉形式的诗的形式规范及诗的体式;广义的诗体指在诗家族中按形体特征划分的个别具体类型,甚至还可以用诗体来指称某位诗人在诗的句法、文法上形成的风格。诗是最讲究“体”的文体,外国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都形成了相对定型的诗体,甚至形成了定型诗体,如西方诗歌的十四行诗和古代汉语诗歌中的格律诗。西方自由诗也讲究一定的韵律。“自由诗是没有韵律和缺乏一个有规律的诗律的统一的诗,自由诗不是形体上的自由。但是,事实上,可以说自由诗没有外部的整齐的设置也能够赋予内部结构充分的范围。”①“自由诗(‘free,verse)不是简单地反对韵律,而是追求散体与韵体的和谐而生的独立韵律。如果意识不到这样的‘第三种韵律’(third rhythm),就无法解释诗失去规则韵律为何不会沦为散文。”②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产生于特殊时代,是在“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中诞生的。百年新诗的最大问题就是诗体问题。诗体不仅具有诗学意义和写作学意义,还具有政治学和伦理学价值。“只有既尊重文体的民主政治和人的自由天性,又重视文体的相对稳定性和人在后天文化中建立起的秩序感,在诗体建设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建立以准定型诗体为主导的诗体生态环境,才能使现代汉诗走出文体极端混乱与形式极端自由和诗艺十分粗糙与诗意十分缺乏的困境。”

  ……


 新时期三十年新诗得失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