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里达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导读德里达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1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2494942
  • 丛书名: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作者:尼古拉斯·罗伊尔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编辑推荐

德里达一般被视为一位创造性超群、想象力澎湃且幽默诙谐的作家。坊间的导读往往侧重德里达作品的哲学性质以及谱系。罗伊尔的这本书则另辟蹊径,重点指出文学在德氏作品里,那种奇奇怪怪的重要性。为了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德里达的作品,他对德里达的著作作出了详细的参照,字里行间更交织着对其他文学作品的仔细解读,从而探讨德里达一贯的主张:解构就是“与文学和解”。作者罗伊尔一再强调,在德里达眼中,“文学”势必与其他问题(例如哲学、心理分析、政治与道德、责任与正义、法治与民主)息息相关,彼此不可分割。

 
内容简介

在这本富于热情且充满挑衅性的导读里,作者罗伊尔会为读者清楚介绍不少德里达的“关键思想”,包括解构(deconstruction)、延异(difference)和将临的民主(thedemocracytocome),同时也兼顾了一系列也许不那么显眼的题目,例如地震、动物和动物性、鬼魂、畸怪、诗性(poematic)、毒药、礼物、秘密、战争和哀悼等。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罗伊尔(NicholasRoyle),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Sussex)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心灵感应与文学:论心灵的阅读》(TelepathyandLiterature:EssaysontheReadingMind,1990)、《德里达之后》(AfterDerrida,1995)、《诡异》(TheUncanny,2003)及与安德鲁贝内(AndrewBennett)合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导论》(AnIntroductiontoLiterature,CriticismandTheory,1999);编有《解构:读者指南》(Deconstructions:AUser’sGuide,2000)。

目  录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书(篇)名缩写

1为什么是德里达?
2关键思想
3解构大地震
4拥抱自由吧
5增补
6文本
7延异
8世上最有趣的事情
9怪物
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出色、强大、明快、原创的(著作)”。——雅克·德里达
  “一部雄辩滔滔、创建非凡、胆识过人的著作;其成就连坊间大多数的导读都不能企及:它们想也不敢想呢!”。——黛安·埃兰(DianeElam),卡迪夫大学
  “读者实在不可能找到(比本书作者)更具权威且经验更丰富的导师。作者虽然没有淡化德里达著作的重要性和分量,但他直截了当、风趣无比的论说风格,必定会令初次接触德里达、并通常会因此而受惊过度的读者倍感亲切”。——德里克·阿德利治(DerekAttridge),约克大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为什么是德里达?
  为什么是德里达?按照“劳特利奇批判思想家”系列的“惯例”,我必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更要碰碰运气,希望你会感兴趣(不过,我承认我并不能全盘接受和应对这个问题,原因我想你会渐渐了解)。但毋庸置疑,大家已经有最起码的理解及预设:“德里达”不是新上市的高能量饮料的名称,也不是下届奥运会的候选地。“为什么是德里达?”呢?我把问题放进引号,但它本来已是句引文。在这里,我正式引用德里达,他说:“警惕那看不见的引号,即使那只是个单词,里面的引号一样要警剔”(LO76)。对于“为什么是德里达?”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而这些理解又是否基于假想?是怎样的假想?
  以下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段简介:
  “德里达”,一个男人的名字,一位犹太裔、阿尔及利亚—法国籍的哲学家,生于1930年。
  “这句话”,引用一下德里达最近较精彩的论文:“我们大可花无数年的时间去琢磨”(Dem54)。这个句子的各个部分,各自带出了有关德里达作品的一些重要问题:
  (1)当某某的名字被放在引号里,会产生什么效果?引号又是什么?引号从哪里开始?“可引用性”(quotability)的限制是什么?我们如何决定什么应该或不应该放进引号?我们将会看到,德里达的作品如何“实践一种对引号谨慎但……广泛的运用”(SST77)。他的作品探索的是一种“不再可能板起脸孔地套用传统话语”的观念,旨在“动摇……带有引号的论述(discourse)与没有引号的论述之间的对立状态”,也就是动摇到“哲学的整体,理论的整体”(SST74-5)。
  (2)何谓“名字”?它跟名字的持有者有何关系?名字是一己专属之物?专有名词(propernoun)真的是“专有”的吗?德里达会坚持这种逻辑:我们都是“[自己]名字的陌生人”(参见AC427)。提到“德里达”这个名字,他说:“我爱这个名字[德里达],不过当然,它不属于我(爱自己名字的唯一条件:它不属一己之有)”(AI219)。
  (3)相对于女人,或相对于动物和机器,何谓男人?德里达让如此这般的对立或分类更为复杂难办。例如他关注到“复数形式的性别差异”(V163),主张以思维去“超越男女对立,更要打破双性恋、同性恋、异性恋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分类”(Cho108)。德里达感兴趣的是批判思考——打乱直截了当的人禽之辨。“没有人可以否定,人类有能力亲身感受到某些动物身上所受到苦难、恐惧或恐慌、惊怖或惊吓”,德里达总结道:“动物直视我们,而我们迎之以赤身祼体。思考本身或许就在那一刻开始”(ATA397)。同时,他旨在用新思维去思考何谓机器(machine),构建机器、重复(repetition)、书写和死亡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认为,如果没有机械性的重复,就不可能有所谓的书写和记忆;机器即是死亡,“机器之所以出现,关乎到死亡”(FSW227)。

 导读德里达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