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夜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绘画 > 衣锦夜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7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190449
  • 丛书名:沙发图书馆·人间世
作者:廖伟棠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编辑推荐

  梁文道:朝圣的重点永远不在外界那漫漫黄沙上的足印与滔滔白浪中的布帆,而在于内心真相之渐次敞示;朝圣乃是种建立在肉身经行里的灵魂旅程。
  马家辉:生活当如此,生命当如此,这或才算是,活过。
  张铁志:伟棠的文字迷人,但文字背后的精神气质更是这个时代*稀薄的。
  杨佳娴:劫世大火中,唯有廖伟棠仍能在愤怒中保有抒情,在吶喊里犹带着彷徨与怀疑。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70后作家用多种方式记录的在路上的青春,散文浓酽、想象纵横开阖;诗歌诡美、曲折,具强烈音乐性;摄影神秘、风格奇异。作者足迹踏遍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以及欧美重要的文化城市,对青年文化深有体会,折射于诗文中,流露出意气风发又特立独行的气质,文字和图像也呼应这种不羁,风格自由流动,内容都关乎现实与内心中的旅程。本书表面虽是游记为主,但实际上写的是青春之激荡与冲突。衣锦夜行者,非“富贵而不归故乡”之意,其实是穿着鲜花走进茫茫深夜。

作者简介

廖伟棠,1975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5年,现为自由作家、摄影师。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

目  录
序 何必见戴
自序 青春到处便为乡
第一部分 从巴黎到北京
 巴黎摄魂记
 l’Aqueduc街十三号阁楼
 巴黎无题剧照集
 一年的最后一天
 拉卜楞声色断片
 爱丁堡,一场没有结局的戏剧
 达摩山下,写给达摩流浪者们
 越南,隐秘与魔幻的旅程
 在哈尔滨过年
 夜四环之声
 占领蒙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自序
  青春到处便为乡
“青春到处便为乡”,台湾友人阿钝送给我的诗句,写得真是骄傲、洒脱,有能把路过的地方当成家乡去爱的勇气的人,便是有情人,便是精神青春者。这种青春的勇气不可谓不大,因为你要去爱、去生活,便意味着你要认识和接受它的方方面面:那不止是华丽和享受的一面(这是观光客可以轻易占有的),还包括它的琐碎、复杂、苦涩。但是你要是用心品味的人,你必能在这苦中品出蜜来,而且,这是你自己独特的体味,和任何一本书上描述的都不同。
这句诗,阿钝也用来形容我,在他眼中,“浪游者廖伟棠已经越岛无数,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我却把这句诗献给我在不断迁徙移动中遇到的无数同类。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注定是属于迁徙的一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中国对城乡流动的限制放宽、大学逐渐扩招,年轻人借着升学、工作的名义在一个个城市之间流动,而对于其中我等“波希米亚人”来说,根本不需要借口,我们是文化流浪汉,逐精神上的水草而居。最关键的是我们都有把异乡作故乡的精神,有此精神的人便能得到他所“过处”给他的报偿,他和他生命中经过的地方不是马和驿站的关系,而是恋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天地间之羁旅者,百代中之过客。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称为真正的家乡,尤其当一个人知晓了这命运,他便应该接受并且热爱变动不居的生涯——那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人。对于这一层次的浪游者,旅游是不纯粹的,他要的是生活本身,他要求生命就是一场完全的盛宴;观光是不彻底的,他要的是体验本身,他要求他生命所经历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爱有恨、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印痕。正如古人所谓“过处便有情”,爱上,便住下——倒过来讲:要住下,怎能不爱上?爱不止是一夜眼神的勾连、繁花之间的擦肩,爱一个人怎么能不完全体验他/她?同样,在世间流变中,一个有情的旅者,若爱上了一个偶遇的地方,又怎舍得不去融入它的生活、成为它的一部分?
对于我(和我的大多数朋友),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我去北京居住之前,我已经在四个城市生活过:出生地粤西小城新兴、少年移居珠海、求学地广州、最后举家移居香港,皆不出岭南范围。所以当一九九六年我第一次去北京时我就被镇住了——或者说被她下了蛊。中国原来有这么疯狂洒脱的地方,而且吊诡的是,就在其历史和政治的核心,我新认识的每个人都似乎在过着这样一种生活:我原来只在《巴黎,一场流动的盛宴》、《流放者的归来》、《伊甸园之门》的文字中想象过的生活,诗歌、摇滚、醉酒、爱情与决斗,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着。于是我日夜谋划,年年去北京,二〇〇一年索性从香港搬到(美其名曰自我放逐)北京,一住就是五年。

 衣锦夜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