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未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城市自助旅游指南 > 十九世纪未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7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183785
  • 丛书名:“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
作者:(德)骆博凯 著,郑寿康 译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骆博凯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共给家里的亲人们写了近600封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其他书信内容均为关于骆博凯的家务事,故未收录。骆博凯在写给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信中曾多次提到,由于他在南京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写日记,只能忙里偷闲地给家里写信,报告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要求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相互传阅后妥为保管,以便他日后利用,为此他对发出的信进行了编号。他在189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从1897年新年开始,我对写回家的信重新开始编号,写给你的这封信就是第1号。我去年寄回的1号至60号的信件希望妥为保管,它们对我十分珍贵,也许我以后还有可能要利用它们。”由此可见,汇集在这里的骆博凯书信,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之为骆博凯的《书信日记》。
作者简介
罗伯特·骆博凯(1852~1910),原是普鲁士王国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85年9月,应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来到南京,从事改进扬子江江防要塞工程的工作。后因计划有变,骆博凯被任命为南京陆师学堂总教习,在陆师学堂完成第一期培训任务,至1900年5月回国。骆博凯在南京工
目  录
(一)骆博凯的报告:《中国和中国人》
(二)骆博凯及其家人往来书信
(三)两江总督刘坤一给骆博凯的表彰命令
(四)江南陆师学堂给骆博凯的公函
(五)骆博凯的家庭成员
(六)罗伯特·骆博凯简介
前  言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原定任务是视察从南京到扬子江入海口吴淞的江防要塞工事,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后来因张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骆博凯的报告:《中国和中国人》
  1900年11月29日于德国伊塞隆文学协会基金会上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文学协会基金会的庆祝会交给我一个光荣任务,要我在今天的晚会上作报告。我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和中国人》,我想根据在中国将近5年的工作经历,谈谈这个远东的国家和人民。
我个人熟识的作家B·纳瓦拉曾是德国《远东一东亚劳埃德报》的出版人和主编,他在中国生活过20多年,最近出版了一部名为《中国和中国人》的著作,在书市上引起极大的兴趣。我想引用他中肯的序言作为我报告的开场白: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令人感兴趣却又更被人所误解。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对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从来就有一种偏见和歪曲的印象。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性、与世隔绝的生活以及独特的衣着、语言和风俗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又以他们对陌生民族固有的傲慢态度和自负心理看待他们,鄙视他们。于是在欧洲产生了那些对黄种人强烈的偏见,认为与他们有关的一切都是愚蠢的和滑稽可笑的。”
尽管如此,历朝历代的中国都是这个不朽民族的象征。如同地球上的一切国家和人民那样,经历过许多政治动荡,使那些强大的朝代皇冠落地。但他们依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在今天所有的国家中占有他永远不变的地位——我几乎可以说——是无法撼动的地位。
在这个如此巨大的国家里,生活着几乎占整个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是一个种族,今天的风俗习惯起源于最早的某个历史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就在这个民族已经达到很高文明水平的阶段时,欧洲的民族还远未开化。可以说,这样的一个民族及其人民值得我们予以极大的关注和研究。

 十九世纪未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