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演变举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古今词义演变举隅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1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8703319
作者:李绍唐 著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较有效地阅读文言文,这本小册子就语言词汇方面介绍一些古今词义的演变知识。
  文言,距离我们现在语言实际比较远,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阅读一篇文言文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里会出现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困难,但其中*主要的困难却是词汇。词汇为什么会成为主要困难呢?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字词数量多,汉字约有五万多,而构成的词那就更为纷繁众多,数量惊人;二是词义变化大,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从古到今,一直在发展变化,有的词产生新义,丢失旧义,形成词义的古今差异,有的词义不断扩张引申,生殖繁衍,更形成词义的千差万别。如此说来,词汇实在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代汉语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谓继承,就是二者有基本相同的一面,所谓发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某些不同之处,这些都需要我们细致辨别、区分,深入研究、探索,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便遵循。为了这个目的,这个小册子介绍了字和词的关系、什么是词义、词义演变的原因、词义演变与新词的产生、词义演变的特点、词义的古今差异、词的多义性、词义的历史演变等问题。为了讲清这些问题,又举出大量的实例,加以反复论证,希望初学文言文的读者朋友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知识,在阅读文言文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一、字和词的关系
二、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关于词义演变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古今形同义异词举例
二、古代两个单音词形成现代一个双音词举例

第三章 词的多义性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举例
二、词的假借义及举例
三、词的比喻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古今词义演变举隅》:
  脚
  “脚”是个“从肉,却声”的形声字。“脚”也写作“骹”。《说文解字》在“脚”“骹”两字下都说“胫也。”段玉裁注:“膝下踝上日胫。”《释名》:“胫,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胫”即现代解剖学上的胫骨部位,俗称小腿。这是“脚”的本义。古代无论称人称物,都以脚指腿部。比如《山海经》:“长股之国在雄常北,披发,一日长脚。”长股即长腿,古称长脚。《尔雅·释畜》:“马四胶皆白,骝。”四骰皆白,即四条腿都是白色。又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书修列。”意思是孙膑受刖断两胫之刑后,才完成兵书的著述。上述例子中的“脚”,指的都是小腿。
  后来词义发生变化,原指小腿部位的“脚”,现在改指腿的下端接触地面的部分。词义更替了。
  脸
  “脸”原作“臉”,是个“从肉、僉声”的形声字。居奄切,古音检,与“睑”同音,可以通用。它的意义指的是目下颊上,即指眼睛下边的一小块地方(也有说专指眼睛的),也就是下眼皮,这是它的本义。例如白居易《天津桥诗》:“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意思是弯弯如眉的新月夜晚从神女浦上升起,那顾盼流转的眼波依傍着春色如画的窈娘堤在闪耀。这里说的脸波就是眼波。现在“脸”的意义指整个面部,所指的范围由小变大了,读音也变了。“脸”用于诗词中,时间也不是太久,始于梁陈以来,唐朝当然还沿用着。这时说的“脸”都是指的“眼”或“眼皮下面的一小块地方”。但后来“脸”的意义扩大到整个面部(古人把现在所说的脸叫作面)。
  孩《说文解字》:“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孩”同“咳”本义是小儿笑。如《老子》:“如婴儿之未孩。”(未孩,还不会笑)《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孩提:指孩童初知笑,可提抱)
  由小儿笑引申为“幼小”。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意思是生出幼小的婴儿仅仅六个月,慈爱的父亲便去世了。
  “孩”的又一意义为“小孩”,是后起的引申意义。“孩”的新的意义产生了,“小儿笑”的旧的意义就不用了。
  塘

 古今词义演变举隅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