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训诂学史话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8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25801
  • 丛书名:中国史话
作者:周信炎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内容简介

     周信炎编著的《训诂学史话》讲述了: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在释解古文献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其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萌芽于先秦时代,经过汉魏、隋唐及宋元明各朝的发展,终于在清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清代不仅出现了两个主要的训诂学流派——吴派和皖派,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训诂学大师,而且出现了大量杰出的训诂学作品,比如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等,这些作品对民国直至如今的训诂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目  录
一 训诂学的萌芽——先秦
  1.训诂及其起因
  2.先秦训诂的几种体裁
  3.先秦训诂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训诂的兴盛和训诂学的形成——两汉
  1.训诂兴盛的原因
  2.传注的繁荣和郑玄的训诂学
  3.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
  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
  5.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
  6.第一部通过语音探求语源的专书——《释名》
  7.小结
三 训诂学的保守——魏晋南北朝隋唐
  1.保守的主要原因
  2.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3.新专著的撰著和旧专著的注释
  4.集解、义疏的产生和《五经正义》
  5.小结
四 训诂学的转折——宋
  1.理学的兴起和“六经注我”
  2.宋代的注疏和朱熹的训诂学
  3.《说文》学的兴起和训诂理论的归纳
  4.小结
五 训诂学的萧条——元明
  1.萧条的原因
  2.元明训诂学的成就概说
  3.小结
六 训诂学的鼎盛——清
  1.训诂学复兴的原因
  2.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3.清代考据的两个主要流派——吴派和皖派
  4.段玉裁和清代的《说文》学
  5.王氏父子和清代的雅学研究
  6.余论
七 训诂学的突破——民国
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本书要讲的,是我国传统学科之一——训诂学的发展史。首先,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训诂。
     一提起“训诂”二字,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感到陌生,然而,只要是对传统语言学略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在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训诂是与文字、音韵鼎足而立的一个重要部门。训、诂二字最初是单用的,连起来用,始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即是训诂,在古代就有把《毛诗诂训传》称为《毛诗训诂传》的。此后,“训诂”一词基本上就定型了,如在《汉书·儒林传》中就曾多次出现,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科名称。“训诂”就是解释,凡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在古代都叫训诂。唐代小学大师孔颖达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又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并见《毛诗正义》)。无论是用今语解释古语,用通语解释方言,还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难懂的话,都属于训诂的内容。用今语解释古语,是训诂的重点;对文献中的词义语义进行训释,则是训诂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工作。
     按其性质的不同,训诂大略可以分为三个种类:正文体训诂、传注体训诂和专著体训诂。正文体训诂一般指存在于先秦典籍的正文之中的语言解释现象,是训诂萌芽时期的形式。尽管后世的典籍中也时有这种形式的训诂出现,但跟后两种训诂比起来,它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人们在谈到训诂时很少包含到它了。
    传注体训诂指为了让人们读懂典籍而对它们进行专门的注释,即传、注、笺、疏之类,这一类训诂兴盛于汉朝。专著类训诂指不是针对某一种典籍,而是针对字词本身而进行的训释,较突出的例子如西汉扬雄的《方言》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这一训诂类型的兴起也是汉朝及汉朝以后的事,它标志着我国训诂学的产生。
     训诂既是用语言解释语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同一种语言文字,为什么还需要训诂?尤其是有时候人们面对的并不是古代而恰恰是当代的语言,也同样需要进行解释,这又是何道理? 其实非常简单,首先,人们在交际中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对自己所说的词语加以解释;其次,为了科学地认识事物,也需要对语言作精密的分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两点,实际上也是训诂产生最盲接的原因。
     P1-2


 训诂学史话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