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01:东亚的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碧山01:东亚的书院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12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5506166
作者:左靖 编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重新建构我们对大地、河流、森林的理解的书,它是关于心与木器、石头、流水秘密的心灵读本。
  2."碧山"系列图书尊崇艺术的学术高度,不避讳艺术的商业价值。让有学术高度的艺术贴近商业和生活,让商业和生活可以更艺术。"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的原乡,那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

 
内容简介

  “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的名称,更是传统家园的象征。《碧山》在继续原来品质的基础上,更加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本辑的专题“东亚的书院”尝试描述在中国书院传统的*影响下,东亚的书院,尤其是日本私塾(书院)的办学特点、学术旨趣和社会影响。其他传统栏目,如“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深读”、“读影”、“品书”等,仍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

作者简介

  中国独立电影的重要推广人之一。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08年和张亚璇创办“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2011年和张献民创办“艺术空间独立电影放映联盟”;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并策划“2010碧山丰年祭”。他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和项目。曾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

目  录
卷首语 为什么关注书院 左靖
寻找书院 唐克扬
徽州古书院:一个远去的文化符号 方光华
朱熹与福建书院 方彦寿
空?气 卢彦鹏
江户时代大阪怀德堂的学术 汤浅邦弘
书院文化与近世中国、东亚世界 吾妻重二
为文化续命,为中国招魂: 关于新亚书院 江弱水
黟县百工(一) 蔡麒麟
四川邛崃竹编 百年设计
唐代俗乐机构的形成及在宫廷中扮演的角色
半树枯槐吊君王:以昆曲书写建筑 张弘
智珠寺时光残梦:一座古寺的重生 汤国
茗壶:闲人出品 沈微 严慕来
前  言
为什么关注书院
“书院之废,实在是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今天看来,这句话出自力倡全盘西化的胡适先生之口并不让人奇怪。书院,作为有别于传统官学体系的教育形式,滥觞于科举制度诞生不久的唐代。而说到科举制度,让艾恺(GuySalvatoreAlitto),这位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者困惑不解的是,正是中国历史上这个在晚清时期被弃置,在今天的主流话语中被诟病的独特制度培养并制造了一个稳定、高效的精英阶层。更重要的是,这个非经世袭的精英阶层,依靠的是学识,而非通过武力或其他获致权力的群体在世界史上也是独一無二的。
媒体评论

  1.所有作者和他们所从事的项目以及撰写的文章都令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传统和现代交界的断裂带上,时时面临"文化地震"导致"心理坍塌"的风险。类似一个系统工程,它筑垒起一座桥,让我们可以远离这个断裂带,并且勇敢地跨过去,从过去的岁月宝库中努力寻找,似乎能发现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找到解决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等问题的答案。
  2.这是一部让时间慢下来的书,水、风、泥土、乡村生活经验的灵性和淳朴本质,在现代艺术形式与建筑理念中获得更生,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待自己生活的空间和场所,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
  3.本书的主编左靖,曾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策划过"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南视觉美术馆开馆展等。他曾说过,失忆是我们社会的流行病症,失忆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在难以割舍的传统面前,难道只能为它们的渐走渐远而行无奈的注目礼?或许,面对日渐消逝的传统技艺与民族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积聚跬步,以期能致千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爲 文化續命,爲中國招魂:
  關于新亞書院
  文 江弱水
  圖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我不是新亚人,但却跟新亚书院很有缘。从一九九四年末到一九九九年中,我在踞山傍海的中文大学的最高处,即新亚书院的诚明馆和钱穆图书馆,度过了一段宁静的岁月。最后半年就住在志文楼。而到云起轩里蘸桂林辣酱吃逯耀东当年手创的牛肉面,听各路名学者谈天,
  也是我新亚记忆中最鲜活的部分。因为导师黄维樑教授是新亚的辅导长,他让我帮《新亚生活》的编辑卢达生先生做一些文字工作,也为刊物面采访了不少当年从新亚毕业的学者教授,大约新亚也几乎认我是同人了,所以我离开之后还一直给我寄《新亚生活》,一寄就寄
  了十三年。所以,尽管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只是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无与,但我对新亚书院有感情也有了解。也就因此,当左靖兄约我写一篇关于新亚书院的介绍文章,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三宿桑下,乃生牵挂。
  在流亡中兴学
  两年前回中大,在新亚书院的圆形小广场上的两段半弧形纪念墙上,我看见镌刻着历届毕业生的金属铭牌又新添了很多很多名字。与近年每届毕业生都有几百名无法相比,一九五二年毕业的第一届学生只得
  两人,余英时先生的名字记得是刻在第二位。
  在新亚书院早期桂林街校舍旧有楼宇悉数拆除辟为公园后,新亚师生与校友立碑纪念,余英时为铭文道:“新亚书院之创建为香港教育史上一大事。此大事为何?曰:三五豪杰之士于乱离流浪之中,欲为中
  国文化建一托命之所也。”
  新亚书院的前身“亚洲文商学院”创办于一九四九年十月。创校计划来自张晓峰(其昀)先生,实际创校者则为钱穆。当时并无固定校址,只租用九龙华南中学的三间课室,在夜间上课,又在附近租一空屋,为学生宿舍,钱穆与唐君毅也住在学生宿舍,与诸生同屋。第
书摘插画
插图

 碧山01:东亚的书院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