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

  • 版 次:1
  • 页 数:308
  • 字 数:298000
  • 印刷时间:2010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462839
作者:李志敏 编著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曾几何时,它不仅是农业活动的主要参照,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节日风俗、生活宜忌、养生保健无不与它息息相关。
为了让二十四节气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的传统文化,编者编撰出版了《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是您居家必备的工具书、健康书、休闲书。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曾几何时,它不仅是农业活动的主要参照,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节日风俗、生活宜忌、养生保健无不与它息息相关。本书对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作用以及与民风民俗的关系做了详尽地探讨。
目  录
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的大智慧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丰富的内涵
第二节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与历法
第四节 二十四节气的延伸与发展
第二章 立春
第一节 立春与历法气象
第二节 立春与节日民俗
第三节 立春与生活起居
第四节 立春与养生保健
第五节 立春与历史文化
第三章 雨水
第一节 雨水与历法气象
第二节 雨水与节日民俗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关于二十四节气,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自我们懂事以来,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各种说法就一直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立春吃春卷,清明要扫墓,立冬过后要补冬,冬至吃饺子等。这些民俗让我们记忆深刻,甚至很多人也能随口说上一套。可是,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真正来历,想必知道的人并不多。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那时还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维系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搞好农业生产自然是“天大的事”。要搞好农业生产,自然就得掌握农时,把握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以便在恶劣天气出现时,提前做好应对之道,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那么怎样有效地把握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呢?开始的时候,人们从观察物候的变化人手。所谓物候,就是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这些反应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最古老的历书《夏小正》上就物候有详尽的记载。《夏小正》全文虽只五百余字,却以全年12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尤其是北斗星的变化规律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后来,人们发现通过物候来掌握气候显得毫无章法,并且也不太稳定。直到周朝、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人们意识到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有人发明了土圭,用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这就是土圭测日影的方法。
经过很长时间的观测和记录,人们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土圭上的杆影达到最短,而后就越来越长,天气也随之越来越凉,进入冬天后,又有一天其正午的杆影达到最长,我们的祖先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日至”。“至”就是达到极限的意思。后来,为了把两个“至”区分开,又把夏天的日至称作日南至,或夏至;冬天的日至称作日北至,或冬至。夏至到夏至,或冬至到冬至,正好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阳历的一年。在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的两个时段里,有两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起名为“秋分”和“春分”,“分”表示昼夜平分。今天,河南嵩山脚下还保留着一座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它是我国先民用土圭测日影的最好佐证。
另据史料记载,土圭并不是唯一的测量工具,也有人用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节气。黄昏时斗柄指东为“春分”,指南为“夏至”,指西为“秋分”,指北为“冬至”。
“两至”、“两分”确立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分”、“两至”,恰好把一年分为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就记载了完整的八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