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文明的步履声(金山卷)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生态环境 > 聆听文明的步履声(金山卷)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7500620
作者:王宏刚,张安巡 编著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编辑推荐
《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是由上海百家出版社精心策划的一套为上海市民及各地游客纵深展示上海各个城区的大型丛书。
本书为丛书之金山卷,包括建设成就、历史沿革、胜迹新景、今昔名人等。重点围绕金山区地标性建筑,展新颜、谈故旧,在新与旧、远与近、深与浅的有序比照与变幻中,灵活地展示金山区的嬗变历程与演变特点,阐释金山区人文历史的细节与特征。  
内容简介
金山区历史悠久,江南地区典型的史前文化——早期“良渚文化”遗存于此。金山素有“上海粮仓”之誉,盛产大米、瓜果、蔬菜、鱼虾、禽蛋、海产品等,现已形成出口蔬菜和精品西瓜两大主导产业以及种植葡萄、蟠桃、草莓、花卉苗木和食用菌等五大产业基地。
金山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金山土布”享誉江南,精美的雕花木床、洒脱明丽的灶壁画、造型别致的砖雕是农民的艺术世界。在民俗艺术的沃土上,现代金山农民画让自己的民间艺术走向世界。金山故事、金山影视文学和金山农民画被称为金山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三朵奇葩。“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创建工作使金山的人文景观摇曳多姿。
目  录
出版缘起
总序(熊月之)
前言
文明步履
 金山三岛:犹如三颗明珠镶嵌于万顷波涛之中
 高宅基下的“古冈身”(漕泾镇沙积村)
 查山古文化遗址(金山卫镇东北部)
 金鸡报晓的秦山(张堰镇西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古镇:风景这边独好
 吟唱不尽的朱泾古镇:闪烁着无穷的魅力和风采
 金山卫镇:“石头城(南京)下第一城”
 张堰镇:一代名相张良曾隐居此地
 亭林镇:上海“良渚文化”主要发现地之一
 漕泾镇:镇旁有古代运送漕粮的漕溪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文明步履
张堰镇:一代名相张良曾隐居此地
张堰镇位于金山区中部,东邻朱行、山阳镇,南、西与金山卫镇接壤,西北与干巷镇毗邻。境内山明水秀,土地膏腴,民风淳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张堰镇古称赤松里、张溪、留溪。相传刘邦打败项羽,坐上帝位,封张良为留侯。一代名相张良为刘家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可他深知伴君如伴虎,找好友赤松子谈起了隐居之事。赤松子云游四海,见多识广,对留侯张良隐居之念大为赞赏,并自告奋勇携留侯张良出游寻找隐居之地。两人四海为家,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这一日到了湖边一条小溪旁,只觉浑身神清气爽,抬头展望:溪水清澈见底,两岸果木郁郁葱葱,满地庄稼硕果累累。张良不禁赞道“好地方,好地方”,便不想离开了。不久,当地百姓得知隐居小溪边的是留侯张良,便把这无名小溪称作了张溪。
多年以后,一次海潮侵袭,横扫百里良田民居,庄稼受淹,茅屋皆塌。所幸张溪百姓由张良带上山去而逃过一劫。张良看到百姓遭此劫难,心中隐隐作痛,立志要办筑堰大事。正当他日夜盼望着早已远走高飞的赤松子重归张溪之际,赤松子竞然真的又来了。赤松子知道张良要为民造福的心愿,布阵作法,使张溪上一夜之间冒出了一条堤堰。
由此相传神仙筑堰,后人仿效。至唐代为御海潮之袭,更是筑华亭十八堰,其中张泾堰便筑于张溪处。
堰成潮退,百姓安居乐业,张溪边集市逐年兴旺繁荣起来,老百姓为感念张溪上张泾堰御海潮之好处,就把张溪边由集市成镇之地称作张泾镇,而后来又索性叫开了张堰镇。张堰镇之名便一直传至今日。
张堰镇内还有相传为秦始皇登山望海的秦山(又名秦望山、秦皇山、秦驻山)。唐末至元代,浦东盐场课司大事署设于张堰。明代驻金山巡检司署、税课局,一度设金山分府,为金山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堰在晋朝已形成商市。明清商业兴旺,尤以米业为盛。《重辑张堰志》称:“牙行米市聚晨昏。”民国初期,相继出现金山地区最早的商会、钱庄和银行,近代工业起步。
书摘插画
插图

 聆听文明的步履声(金山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