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及其变迁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 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及其变迁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0831935
作者:罗连祥 著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编辑推荐
《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及其变迁研究》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苗族在礼仪方面所积淀的文化蕴涵,由于苗族在国内分布广泛,作者择取了其耳熟能详的台江县作为研究的地域,一方面,台江县的苗族礼仪文化能够客观地展现苗族在礼仪文化方面的一般性特征,另一方面,台江县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又展现了苗族礼仪文化在地域方面的特殊性。《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及其变迁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坚持对中国国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本既有宣传意义,又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稿。 
内容简介
《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及其变迁研究》以礼仪文化为研究视角,在论述台江苗族礼仪文化产生与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梳理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台江苗族社会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变迁状况及其变迁的社会根源,最后提出保护和发展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对策,为丰富我国苗学研究,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罗连祥,男,苗族,1976年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人民论坛》、《社会科学研究》等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目  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本研究的学理基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第四节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第二节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因素
第三节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因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马克思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恩格斯
哲学对文化的追问首先是“文化是什么”。对此马克思指出,文化构成了一种生产形式或生命活动所制约的生命表现形式。人的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上述论断表明,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或更严格地说,文化是指“作为群体或类的人的活动方式,……是人的群体或类借以相互区别或与他类区别的依据”。李述一、李小兵:《文化的冲突与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文化根源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它作为人类社会交往实践的象征符号系统,必然以思维方式、意识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方式等形式体现出来,并与人的一切实践创造活动相对应。人是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实践和创造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的现实世界不是给予的世界,而是经人自己的活动参与创造的世界,……在这种活动中,人以物的方式从事活动,也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和对象世界。……人的现实世界就是属人的世界。它是深深地印上了人的足迹、投进了人的身影、贯注了人的本性,即对象化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世界。”高清海:《哲学回归现实世界之路》,《社会科学战线》,1993(1)。通过文化创造活动,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证了主体自身。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的主体活动的实现就是文化,人的自我完善主导着人的各种文化追求。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反过来塑造人,人总是在文化世界中成长着,发展着,文化的本质是人。

 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及其变迁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