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在空间的密林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外观设计 > 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在空间的密林中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4076458
  • 丛书名: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
作者:唐克扬 著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编辑推荐

  1、该套从书是中国出版界**次系统性地关注并出版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之发展的评论性文集,主题内容围绕当代建筑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2、 当代建筑思想丛书的作者均为建筑专业出身,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3、专业的态度,中国的视角让观点和内容具有了理性精神和成熟性思考的特质,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4、*理性的声音:所有评论者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批评:所有评论者均是建筑界专业人士,属于内行评论内行;*中国的视角:所有评论者均具有国际视野,并以当下中国的视角进行思考;**建设性的参与:所有评论者均坚持批评是更好的改进的态度,以从技术层面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5、喧嚣过后才有理性,批评之后才能从容。中国出版界**次系统性地出版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呈现当代中国建筑界*理性的声音,*成熟的批评,*中国的视角和**建设性的参与。

 
内容简介
建筑写作是建筑设计的说明书吗?建筑批评只是“批评”建筑吗?建筑理论可以,或者有必要教给人们具体的设计方法吗?本书摘选了作者在过去数年中写下的十余篇建筑思考文字,差不多每篇都有不同的取材、角度甚至文体,从对重要理论话题的论述(《渐变的歧路》),到带有再创作性质图文并茂的建筑“随笔”(《一座中国园林的生与死》)。作者认为,“论文(essay)”绝不是简单地以立场代替知识,以知识代替问题的,总合了立场、知识和问题的“智识”(intellect)是建筑写作的要义。它的目的不在于终结问题而在于打开新的问题。卡尔维诺说过: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
围绕着“中国建筑”的现实的讨论不尽然是轻快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难以纯净的、“杂声”的物质现实,无法用任一种既有的理论囊括——正是这样的前提,改变了既往经验和现存逻辑对我们的意义,它不是为了建立某种“本质”中的权威,而是在各种广阔的“意外”中寻找变化在每一情境中的必然。讨论“中国建筑”一定得有自己的理论和历史前提,不管听众是如何急性子,小故事还非得要从头说起。它意味着一种同时宏观阔大和具体而微的思路,意味着既取材于实景,本身也兴趣盎然的写作,这样的“理论”和“历史”反倒是凸显了开放的建筑学“实践”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唐克扬,于哈佛大学获设计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是西方建筑和艺术理论及中国古代城市史,同时从事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工作,有多种创作作品问。

目  录
引子 回望的视角
又见长安
空间细语
在空间的密林中
看不见风景的房间
与墙有关
渐变的歧路
社会戏剧
橱窗的故事
美术馆是个剧场
女性的房子
数字建筑的决斗
生长的城市
村门树
媒体评论

  唐克扬认为,我们对于营造的理解不仅仅囿于“纯粹建筑”,还涉及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和它们的高级表现形式——比如艺术;我们可以讨论的不仅仅是今天的建筑,还有历史上的城市,乃至整个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扩展知识视野的同时,这样的讨论又不是面面俱到的,对于个人视角重要性的强调,让“总体建筑”最终不至于沦为泛政治化的讨论,而是导致某种开放性的答案。比如,历史上那些被认为“落后”的城市规划,比如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并非一无是处。历史的经验是值得深思的:因为智者不会空言集体的“态度”,也不会放大表明个人诉求的“愿望”;只有同时审视“非常建筑”和“平常建筑”,才能理解中西建筑学巨大的差异性。这种由时间导致的差异性,以及高等文化和低等建筑之间的差异性,在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现象之间却有桥梁可通,这也是写就该书的动机之一。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除了“要做得如何如何”之外,还必须以“别变成那样”而自勉;另外,就是不要“似是而非”,这对于大量汲取西方知识而不具有消化能力的当代中国而言尤其严重。所有的积淀让唐克扬认为,建筑或许是无法写作的。那么倒过来,写作不应该成为建筑创作的奴隶,因为建筑思想应该是从建筑出发,抵达人类共有的思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看不见风景的房间

         我猜,没有哪个西方人,会比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更强烈地懂得“室内”和“室外”的差异了——1942年,已经占领荷兰的盖世太保勒令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立即出境,这以后,对于犹太少女安妮和她的一家人,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他们和另一户所藏匿的阿姆斯特丹运河街一所普普通通的“配楼”了。从外表上看,“主楼”已经人去楼空,谁也想不到,后院和“主楼”通过狭窄过道相连的“配楼”里居然还藏着八个大活人。1944年8月,由于一个不知名的告密者的出卖,这个看不见的隐匿所被德国秘密警察查抄,安妮和她的一家人被遣送到不同的集中营先后死去,仅有她的父亲幸存了下来。 

        那无疑是西方建筑史上值得记入却又没太多人注意的一幢建筑,很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但忘记了这座房子。在西方社会中,大约很少再有这样的机会去人工摆布成一个类似的世界——即使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笔下的不能行走的克里斯蒂娜也可以拥有世界的一角(他笔下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里,克里斯蒂娜实际上占有了整个地平线以下的世界)——而少女安妮的世界却是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世界,一个看不到风景的房间。或者,更精确一点说,这是一个遁身在世界中的世界,这个小世界是自足的,又是脆弱的、模糊的,它时刻焦虑着,渴望着与外面世界的接触,但那庞大的外在世界的重量又让它随时感到有被吞噬的可能,哪怕仅仅是通过一扇小小的经过伪装的旋转门——事实证明了这一天的到来就是他们的大难临头之日。

        安妮·弗兰克日记牵涉到一个建筑学的问题,是什么使得如此一幢普普通通的四层建筑如此惊心动魄?安妮之家是一个西方建筑中不多见的真正的内向空间[introspective space]—— 运河街有很多这样街面狭窄进深幽邃的套房,除非仔细核算每层的面积,单纯从外立面看,一般人很难判断这个密室在楼后的存在,“配楼”没有室外,只有室内,不仅仅它仅有的几扇面向后街的窗都数年如一日地拉着窗帘,从心理上,安妮一家不得不排除了这个室外的世界和他们的任何关系,一家人同处一室,对于外在世界的全部意义,他们不得不向内寻求。

 

书摘插画
插图

 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在空间的密林中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