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自古多才俊—三江两岸历史人物(“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江上自古多才俊—三江两岸历史人物(“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 版 次:1
  • 页 数:372
  • 字 数:372000
  • 印刷时间:2013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588887
作者:顾志兴 主编出版社:杭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内容简介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江上自古多才俊:三江两岸历史人物》围绕“山秀、水清、城美、景致”的目标,在“三江两岸”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以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开展“二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杭州的重要载体,是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保证。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根据市领导意见,市政协文史委邀请市有关部门和沿线地区相关单位,对“三江两岸”沿线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和整理,编写了洋洋数百万言的《“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江上自古多才俊:三江两岸历史人物》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历史人物、文保古建、风物特产、民间习俗、水利航运、山水景观、文学艺术以及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腻人微的描摹,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三江两岸”地灵人杰的风景。就好比一位有着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的朋友,历经沧桑,温和平静址坐在我们面前,一展他的阅历和才情。这实在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不知不觉中,你就认识了你所处的这一方热土,它的昨天和今天。
目  录
滨江区块(钱塘江南岸)
儒生贺循廾掘运河留功迹
粱代汁革清风亮节
南宋诤臣来廷绍门
抗倭民间英雄来端蒙、来端操
明代宰相来宗道
刘令修塘造福乡梓
博通五经的来集之
入忐专家来裕陶
辛亥将领来伟良门j
农民运动先4K来耀先
书画印“二绝”来楚生
萧山区块(钱塘江南岸)
“少小离家老人回”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刘令修塘造福乡梓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初,萧山新来一位县令,姓刘名会字一汇,福建温陵(今泉州地区晋江)人,进士出身,道德文章,清名卓著。他到任之初,就遍访民间疾苦,熟悉档案资料,在为当地百姓减免虚增的山林税赋方面赢得清誉。而其尽心水利建设,兴修防洪石堤,改堰为闸等功绩更是功垂后世。
  明代的长江三角洲,已是全国物产最丰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刘会任县令时,正是沿海平定倭寇后的复兴时期。西兴镇,是萧山的前沿地界,也是两浙交通的枢纽,周、秦时代起就设有驿站,当初叫“亭”。驿站属官办,专供往来的官员和送递公文的差役临时住宿,相传古代范蠡送西施到吴宫去。从越国首都会稽出来,在这里梳妆打扮后渡江北去吴国。刘会前几任的县令邹鲁在驿站门前立一块牌子,题“庄亭古迹”四个大字。刘会到任的次年,即万历十三年,他为西兴驿站的正厅前面扩建了一进,原来的头道门成了二道门,以便能容纳更多的往返经过的官员、差役歇脚,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万历十四年七月十八,秋潮异常猛烈,沿江的防洪长堤被冲毁,大水涌人,百姓房舍被冲塌几百所,萧绍平原一片汪洋!刘会彻夜不眠,流着眼泪写呈文申报灾情,省里府里第二天就派官员下来,坐在船里视察,只见桑田为海,哭泣声遍野。他们商讨救治方案,刘会认为原来的防洪堤用木柴、竹篓裹着碎石筑成,禁不住大潮冲击,必须建造石堤,方能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会稽郡守萧良斡和浙江巡抚温纯都同意造石堤的方案。刘会当即提出经费问题,他说五百年前吴越王钱缪以全吴越国的力量来修钱江大堤,还只是土木结构,现在造石堤费用大,萧山一县的百姓负担不起,必须山阴、会稽共同来出钱,才好兴修。巡抚看到哀鸿遍野的现状,慷慨表态,说三县按田亩摊派,每亩出八厘,不足之数,府库的银子拿出来包底。于是刘会编造预算,组织力量全力以赴修建石堤,派县丞王箕、典史徐闵督工.十月初三正式开办,他经常亲临第一线,不辞风霜雨雪之苦。经过整整六个月的努力,到万历十五年(1587)春末完成。防洪海堤与浙东运河之头的接近处,原有一条堰称“大堰”。堰的功能,在内地干旱时,耙开堰引钱塘江水灌溉农田;在内地受涝时,又耙开堰泄洪涝;潮水大时,把堰堆高以御江潮:平时有船只要过往运河与钱塘江之间,从堰上拖过。大船靠人力拖不动,用牛绞盘牵引,就是所说的“牛埭”,因始建于六朝,所以叫“六朝牛埭”。
  刘会修堤塘修到这里时,将大堰改建为闸,命名为永兴闸,也叫龙口闸。既便放水,也便过船。据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永兴闸俗称龙口闸,原为大堰,明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萧山县令刘会把修西兴塘积余的银子用来改堰为闸,以泄诸乡之水。闸门有东西两道,现在东闸的槽石还在,已受到保护。刘会在新堤完成时,兴奋地站在堤上说“大堤像一条蜿蜒的龙,但怎么能没有龙头呢?”于是用修海堤结余的银子重修“镇海楼”。使之成为“龙头”。
  ……

 江上自古多才俊—三江两岸历史人物(“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