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石不转—三江两岸历史遗存(“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江流石不转—三江两岸历史遗存(“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585824
作者:卓军,章珠裕 编出版社:杭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内容简介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江流石不转:三江两岸历史遗存》围绕“山秀、水清、城美、景致”的目标,在“三江两岸”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以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开展“二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杭州的重要载体,是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保证。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根据市领导意见,市政协文史委邀请市有关部门和沿线地区相关单位,对“三江两岸”沿线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和整理,编写了洋洋数百万言的《“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江流石不转:三江两岸历史遗存》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历史人物、文保古建、风物特产、民间习俗、水利航运、山水景观、文学艺术以及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腻人微的描摹,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三江两岸”地灵人杰的风景。就好比一位有着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的朋友,历经沧桑,温和平静址坐在我们面前,一展他的阅历和才情。这实在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不知不觉中,你就认识了你所处的这一方热土,它的昨天和今天。
目  录
占丰寸镇
富阳东梓关
桐庐茆坪村
桐庐翔冈老街
建德梅城古镇
建德里陈村
建德洋溪老街
淳安孙家坞村
民居、商业建筑
罗家老宅
长河“九厅十三堂”
萧山应家应氏民居
萧山赭山瑞丰弄2号民居
富阳两浙公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桐庐茆坪村
  茆坪村位于富春江镇芦茨源中段,三面环山,发源于龙门山脉的芦茨溪,自村南蜿蜒向北流入富春江。茆坪村是以胡氏为主的族居村落,自来元之际建村,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
  村内有一条卵石砌筑的古道自北向南溯溪而上,穿村而过。古村的南、北两头各建有一座古桥,南为万福桥,北为仁寿桥。两桥均为单孔石拱桥,小巧精致。万福桥始建于宋,现桥为清代重建。桥梁为单孔石拱桥,拱券用青石打制成的石条以框式纵联法砌置,金刚墙以自然块石砌筑。桥梁横跨山涧之间,挺拔秀气。宋代名士谢翱曾多次经过万福桥,留下“石桥千载何成败,转觉行人路不迷”的诗句。
  茆坪村口在一片高大的黄连树掩映下,古道逐渐升高形成了一个隘口。隘口处东侧是卵石砌成的高高石坎,西侧是潺潺溪流,石坎上爬满了苍色藤蔓。自坎边古道拾级而上,是一座南北向的凉亭,串后是胡氏宗祠。祠堂坐东朝西,三间三进,马头墙,硬山顶,占地数百平方米,大门外有一道高高的照墙。现在的祠堂已多次重修,不复原来的规模,但整体梁架结构依然能体现出往日的庄严和气派。与村口隔溪相望的是灵古寺。灵古寺三间二进,黄色粉墙格外引人注目。寺庙始建年代约在宋代,经多次重修,现在还保留着清代的风貌。说是寺,其实并不供佛,供的是历史上一位好官,人们称他陈伯相公。古道沿祠堂南墙向东30余米,一棵冠盖如伞的大樟树迎面而立,它与不远处的一棵古柏是茆坪村的象征。古道白樟树下折向南,茆坪村立现眼前。
  茆坪是一个沿着古道两侧发展的村子。历史上茆坪就是一个山货集散和过往客旅歇脚之地。往外销运的竹木柴炭在这里集散,过往客旅在这里打尖歇脚。久而久之,就在百余米的古道两侧形成了村落,而这段古道就成了小街。古道的东侧是山坡,东侧的房屋建在坡上,有一些高高的台阶;而西侧的建筑,地面与古道齐平,故只在门前置石坎。两侧的建筑在大门的设置上便也有了些不同。东侧的房屋往往在屋前建有一个小小的台门,台门下为台阶,房屋也显得小巧深邃;西侧的建筑显得高大宽畅,临街一面基本辟为商店货栈。店开通面的木排门,货栈则在门内设院落。
  ……

 江流石不转—三江两岸历史遗存(“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