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 版 次:1
  • 页 数:291
  • 字 数:16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8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2035237
作者:莽萍 著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应对自然万物?这乃是中国传统智慧中最丰富、迷人的部分。中国人的动物观就孕育其中。
了解古代中国人的动物观,须要拓宽视界,不但要走出“轴心时代”而进入纯真的远古,而且要超越“制度性宗教”而深入神仙鬼怪活跃其中的民间信仰,更要摆脱汉族中心主义的藩篱,去亲近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传统。
这是一个伟大的渊源久远的传统,也是一个在急速的现代化过程中几乎被我们遗弃和忘却的传统。重拾这一传统,发掘它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是我们今天须要完成的最急迫的一项任务。
作者简介
莽萍,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研究生毕业,新闻史硕士。现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领域:当代世界宗教思潮、中国宗教问题、环境伦理与动物保护。主要著述:《俞颂华传》、《绿色生活手记》。译著有《打开牢笼》(合译)。主编“护生文丛”丛书
目  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早期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一、早期中国人生活之地域与环境
二、《山海经》与《诗经》:早期中国人生存与情感实录
三、早期中国人经验中的动物
第三章 仁民爱物:经典中的教诲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三、君子远庖厨
四、老马反为驹
五、数罟不入洿池
第四章 悲悯与护生:佛道传统中人与动物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四章 悲悯与护生:佛道传统中人与动物
一、佛教的护生理念与实践
佛教不是中国本土宗教,但它在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逐渐适应中国社会的环境,与中国本土思想结合,进而深刻地影响了道教、儒家乃至民俗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佛教的护生思想则
佛教慈悲救度的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人类的疾苦,而是将动物与人平等相待,这是佛教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相比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在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他在树下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为菩萨的时候,遇见一只老鹰正在追赶一只鸽子,鸽子见到菩萨,就投身避难。鹰对菩萨说你想要救鸽子,为什么要让我饥饿?菩萨问鹰:“你要吃什么?”鹰回答说要吃肉,菩萨就用刀割自己胳膊的肉来补偿它。鹰要求割下来的肉应该与鸽子的
重量相等。可是菩萨虽然割了许多肉,却总是比不上鸽子的重量,最后菩萨纵身跳进割肉的秤盘中,要以全部的生命来换回鸽子生命。这时,鹰问菩萨是否后悔?菩萨回答说:“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恨,如果这话真实不虚,愿令我的身肉恢复如故!”誓愿刚发,身体就立刻恢复如故。
这时,鹰变成了天帝的身体,在空中不停地礼拜赞叹。类似的感人故事还有众所周知的舍身饲虎等等,这些经典内容经过长期不断地宣传,让佛教徒生发出悲悯动物的情感,塑造了佛教保护动物的独特文化。
……

 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