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197
  • 字 数:16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1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0886598
作者:杨成刚 著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编辑推荐
劳动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它不仅涉及许多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所以历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本书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理论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作者提出了“失业属性”这一概念,根据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和方向,分析了失业属性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失业属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中国的失业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内容简介
失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每种形式具有不同特性、特点或属性。我们要治理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弄清其表现形式、属性特点,找出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正如医生诊治一种病症,只有先弄清症状、发病特点,以及其发病机理和病变过程,才谈得上对症下药,除病疗疾。
失业属性指失业这一社会现象固有的性质特征或内在规定性。失业现象是复杂的,因而具有多种有差异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具有多种失业属性。
马克思讲,失业即是劳动者未能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别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的和必备的要素,只有实现有效结合,才能使生产得以进行。而如何实现有效结合,就取决于要素的自身特征和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
从要素自身特征来讲,不管是劳动者还是生产资料,都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而是包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内容的丰富总体。劳动者有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技能结构和性别年龄结构等差异,生产资料也有不同技术含量、技术等级和不同技术构成乃至产业构成的差异。
从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来讲,正因为要素自身特征的丰富性,所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就不仅是数量的配置,而且要求在质量和结构上均实现相应的配置,否则就会出现要素不匹配,不能实现真正的或有效的结合。
目  录
绪论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尝试
第一章 失业属性的基本范畴
一、关于失业定义
二、关于失业形式
三、关于失业属性
四、为什么要研究失业属性
第二章 失业属性的理论回溯
一、西方失业理论关于失业属性的研究
二、中国理论界当前对失业属性的研究
第三章 劳动供求失衡的形成机制
一、劳动供求的数量失衡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失业属性的基本范畴:
  一、关于失业定义:
  (一)与失业相关的几个概念:
  劳动适龄人口:它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口。人的一生中只在某一年龄阶段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处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数反映了一国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但是,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并不等于劳动力资源。一般而言,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决定于总人口的规模和劳动适龄长度。国际上通常把15~64岁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由于预期寿命等原因,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把男16~59岁、女16~64岁定为劳动年龄人口。当劳动适龄长度一定时,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直接取决于总人口的规模,二者之间成正相关,即总人口规模越大,劳动适龄人口规模越大;反之则反是。
经济活动人口:指全部就业人员(包括雇主、自行开业者、被雇用职工和家庭内从属劳动者等)和失业人员,不包括学生、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完全靠他人抚养的人员。世界各国对经济活动人口的统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了武装部队和童工是否包括在内以外,主要是涉及农业辅助劳动力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里,农村妇女除操持家务外,总要不同程度地参加一些农业和副业劳动,其数量是很大的,有时甚至会超过担负主要劳动的男性劳动力。由于这些妇女工作没有经过市场,一般都被视作非经济活动。因此通常把家庭主妇、在校学生和不工作者,称为非经济活动人口,或称为潜在经济活动人口,在特殊情况下(例如遇到战争),这些人也可能成为经济活动的劳动借给者。
  ……

 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