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现实空间的认知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现代汉语现实空间的认知研究

  • 版 次:5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0097758
作者:齐沪扬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现实空间的认知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空间范畴的认知与理解”的子课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空间位置系统的认知研究,认为空间位置可以分为静止的和非静止的两种,依次讨论构成不同空间位置的要素,以及表达这些空间位置的相应句式;(2)空间方位系统的认知研究,讨论方位参照的结构要素,指示参考点的方位短语的认知规则,并对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分布和语法化过程进行解释;(3)与静态位置相关句法形式的认知研究,主要研究表示静态位置的零动词句、“着”字句、状态“在”字句和动作“在”字句的结构类型和认知语义;(4)与动态位置相关的句法形式的认知研究,首先讨论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的基本语义和空间位移模式,接着对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客观参照“P+N”和“D+Q+M”的认知语义规则进行详尽的讨论。




作者简介
  齐沪扬,男,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汉语专业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兼任《对外汉语研究》主编。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多篇。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空间位置系统的认知研究
 第一节 绝对静止的空间位置
  一 不用动词表示的句式
  二 由动词“有”、“在”、“是”参与的句式
  三 由状态动词参与的句式
  四 绝对静止的空间位置的特点
 第二节 相对静止的空间位置
  一 引进时间运动概念后对空间位置的认识
  二 由动作动词参与的句式
  三 由移动动词参与的句式
  四 处所兼有主体和客体的句式
  五 静态位置表达上的特点
 第三节 引进源点、终点概念的空间位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表示客观存在的动词
  这些动词是“有”、“在”、“是”。这三个动词不表示具体的动作,是一个特殊意义上的“运动”。因此,由这样的动词参与的句子,不可能有任何意义上的位移,表示的必然是一种静态位置。
  2.表示持续的助词“着”
  “着”可以放在状态动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持续;也可以放在动作动词或移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严格说来,“持续”都具有状态的性质,动作的持续也可看作是“状态”。“动词十了十时段词”所表示的意思与“动作动词十着”所表示的意思相仿。可见,动词加上“着”之后,也只能表示静态位置。
  3.表示静态位置的“在”
  “在”位于表示物体的存在处所的处所词语之前,表示在“在+处所词语”这个处所中的物体只可能有时间轴上的位移(如果有位移的话),而不可能有空间轴上的任何运动。所以,“在”可以看作是静态位置的标记。
  上述三种必备因素是有等级的,第1种是一级必备因素,第2种是二级必备因素,第3种是三级必备因素,互相之间的关系是:1>2>3,这个公式可以解释为:
  只要具备了一级必备因素,就可以肯定这个句子是表示静态位置的;不具备一级必备因素,就一定要在句子中出现二级必备因素来进行约束,不然的话,空间位置的静态意义仍然无法表现出来;如果一级必备因素和二级必备因素都不具备的话,就必须要有三级必备因素出现进行约束。反过来说,有了一级必备因素,就不需要二级必备因素和三级必备因素的参与;有了二级必备因素,也可以不要三级必备因素的参与。
  上述三种必备因素的出现条件和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都已谈到。我们认为,凡是不能用这三种必备因素进行控制的句子,是不能表示静态位置的。
  ……

 现代汉语现实空间的认知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