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小丛书:漆器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小丛书:漆器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2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9003884
  • 丛书名:中国文物小丛书
作者:朱启新 主编,熊玮 著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编辑推荐

要严肃滴说几句啦!**,毫无疑问,这是一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文物在明处,知识点在暗处。第二,缺席文物及古代生活实物的历史知识,总让人有点不踏实,看了这套书,会有回到历史现场,参与古人生活的体验。这可是灰常难得的体验。第三,有朋友说,嘿,别整了,文物的书都恁多了,还做个什么劲儿。我只能悠悠地吸一口气,这么回答:文物的书是不少,但鉴赏类偏多,学术类偏深。这一套以点带面,不是收藏入门书,而是文化悦读书(当然如果将它们看做收藏入门书,我偷偷地说,我完全没意见),受众面可是比较大的。第三,你是不是为青铜器的那个那个还有那个字,不知道猜什么好呢?告诉你,这套书可有生僻字的注音。你是不是为书法、绘画流派的线索,查了好几十次百度呢?告诉你,这套书可交代的很是清晰。涉及古人生活的很多名物,无法展开叙述的一些知识,这套书都在页边添加了舒适且富有人性的注解。一件器物的来龙去脉,是文物的传记,这里头可不乏这样的货。以上这些话可是相当严肃的,当然,*多的还是诚恳。

 
内容简介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
作者简介
  朱启新,中国著名文博书籍出版人,曾任《文物》副主编、《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主编或出版《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考古人手记》(第一、二、三辑)、《中国文物与学科丛书》等大型考古文博丛书。著有《说文谈物》、《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看得见的古人生活》、《文物与语文》等。
目  录
漆树和漆
一、漆是什么
二、漆树的生长和性质
三、色漆的配制
四、我国古代的漆和漆树
五、天然漆和人造漆
漆器工艺
一、什么是漆器
二、中国古代漆器的有关记载
三、漆器工艺的分类
(一) 一色漆器
(二)罩漆
(三)描漆
(四)描金
前  言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操培育、经济开发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价值,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珍惜、保护与认知。然而,“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八)螺钿
  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是指将贝壳或者螺蛳壳制成小片,镶嵌在漆器或者木器表面需要装饰的地方的这样一种工艺技法。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贝壳或者螺类的种类很多,颜色复杂而美丽,且有珍珠般优美的光泽,镶嵌在光滑的漆器表面,与周围润泽光亮的漆色相互映衬,有非常独特而秀丽的艺术效果;也用于金属和其他表面的装饰。螺钿工艺在周代已经流行,唐代时从中国传入奈良时代的日本和统一新罗时代的朝鲜半岛。
  螺钿一般可以分为厚螺钿(硬螺钿)和薄螺钿(软螺钿)两种。厚螺钿壳片较厚,因此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可以轻薄如纸,又称“软螺钿”。贝壳或者螺经过加工处理,剥离成光泽色彩的薄片,按照所设计的图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贴到器物上。也有根据所设计图案的不同部位,采用壳片的不同色泽,镶嵌到漆器表面,《髹饰录》中谓之“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螺钿工艺在明、清两代非常盛行,尤其是薄螺钿的发展,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螺钿还常常与莳绘结合装饰漆器。莳绘就是一种用金银粉在漆器上贴出图案和花纹的漆器工艺。螺钿与金银薄片共用的技法叫做平脱,是莳绘的前身,但莳绘工艺比平脱工艺更为先进,制出的纹饰更为美观。
  (十)剔红
  剔红,又名“雕红漆”或者“红雕漆”,是指在器胎上先髹多层厚厚的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直至一个相当的厚度,待其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所雕刻花纹的厚度即为漆的厚度。所谓“雕漆”是一类工艺技法的总称,除了雕红漆外也有雕刻其他颜色的色漆,比如黄色、黑色、绿色、彩色等,还有上面介绍过的虎皮色,称作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等,都属于雕漆的范畴,以剔红最为常见,数量也最多。但是剔红又常常与其他颜色的雕漆相结合,像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都少不了与剔红的配合使用。这里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工艺技法,将剔红单独作为一类,其他几种技法相同仅是颜色不同的技法被归到剔红。
  剔彩是多种颜色的运用,做法是在器胎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各色漆层均达到一定的厚度,然后用刀剔刻,根据花纹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以上的颜色剔去,露出所需色漆。其作品“随妆露色”,色彩绚丽富有层次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书摘插画
插图

 中国文物小丛书:漆器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