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菇业大典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林业 > 园艺 > 中国菇业大典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9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2216681
作者:罗信昌,陈士瑜 主编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9月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罗信昌教授主编,合作主编陈士瑜教授为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两位主编与全国数十位权威专家共同努力,历时三年,完成本书。本书是国内众多菇业专家心血的结晶,代表中国菇业发展的水平。
  ——本书图文并茂,资料新颖,技术先进实用、实用,内函丰富,是全国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菇业种植者的良师益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等多位权威专家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菇业大典》全书共分6篇38章,约170万字。内容涉及蘑菇(菇菌)生物学基础、菇菌栽培(食用菇菌、药用菇菌、野生菌、菌根菌驯化栽培)、病虫害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部分菇菌类网址,其中有关国际贸易和资讯的内容为首次编撰出版。本书图文并茂,资料新颖,技术先进实用,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菇业的方方面面,可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农业大学和大专院校生物学院师生、企业家及广大科技管理干部、种植者参考。
作者简介
罗信昌,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96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85年、1994年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温室作物研究所(Glass House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和日本广岛大学从事应用真菌生物技术研究。出访过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主持和参加过
目  录
上册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概述
  第一节 菌类栽培历史及生产现状
   第二节 中国菇业30年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菌类的化学成分及经济价值
   第四节 多彩多姿的中国菌文化
  第五节 工厂化栽培
  第2章 常见菌类的形态及自然分布
  第一节 我国菌类资源状况
  第二节 真菌分类基础知识
  第三节 命名
  第3章 菌类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菌类的一般特征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册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概述
 第一节 菌类栽培历史及生产现状
  一、中国菇业在世界菇业中的历史地位
  菌类(mushroom)是人类的重要食物资源和药物资源。人类对菌类的利用,经历了野外采集和人工栽培两个发展阶段。菌类栽培业的诞生和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充实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发展了人类文明。中国人民为世界菇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富有创造精神的中国人民,在未来的世界菇业中,还将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对传统菇业发展的贡献
西方人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Ramsbottom,1953),而中国远比西方为早。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稻谷、菌类和酸枣的化石,为我们的祖先曾以菌类为食粮提供了最早的物证;同时也表明,即使在农业文明的早期,我们的祖先仍然要采集野生菌类,以补充粮食之不足。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对菌类的利用,至少有7000多年的历史。
据早期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1世纪,东西方两个文明古国——中国和希腊,都开始采用原始的方法种植菌类。从此,开创了人类种菇的历史。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人对菌类的认识久久徘徊在十分幼稚的阶段。古罗马人把蘑菇和块菌的出现,归因于朱庇特(Jupiter)神用闪电猛击大地的结果。直到l3世纪,阿尔贝尔(1190--1280)仍坚持认为菌类是地球的吐出物,把菌类贬低为轻薄、易腐、短命、无用的东西。植物学家尼古尔则认为,所有的菌类都是植物躯干排出的废物。而中国古代学者早已认识到菌类不同于一般植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礼记·内则》庾蔚注:“无华而生者日芝柿”,宋代苏颂《图经本草》说:“(茯苓)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都说明菌类是没有根、茎、叶之分的,它是一年可多次形成子实体的隐花植物(cryptogam)。而林奈(Linnaeus)给隐花植物所下的定义是在18世纪才确立的。

 中国菇业大典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