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补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家族文化补遗

  • 版 次:1
  • 页 数:176
  • 字 数:129000
  • 印刷时间:2007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460695
作者:王树春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内容简介
望族,顾名思义,即有声望的世家大族。
望族的存在,靠的是家族遗风和家训,靠的是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狠抓农业经济和文人仕途经济,形成了耕读世家,教育世家,官宦世家,文学、书画世家。
望族的遗风和家训,是乐善好施,崇德做人,立身大志,开拓进取。几百年来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教育基础,在每个历史阶段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道德品质好、文化水平高的人才。望族是文明的基础,是安定的根基,是强国的保障。
家族文化,是基础文化,是传统文化,是经典文化,至今对人们的教育培养仍产生着巨大作用。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应该整理弘扬。但是,随着社会几百年的变化,几乎淡化了,消亡了。为了抢救家族中的文化典范,本书作者几十年穷搜详查,足迹遍布胶东、大江南北。本书对胶东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王树春字朝辉,号半坡。 1941年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鲁东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作出版《王树春书画集》七集专著出版三集《国画创作散论》《胶东清代书画志遗》《张玄墓志书法
目  录

莱阳明清两代望族文化研究
莱阳明清两代八大望族丈人书画家四百年
莱阳左氏家族文化
莱阳姜氏家族谏官姜珠
莱阳清代赵氏家族名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莱阳明清两代望族文化研究
  一 望族文化拔尖人才的产生
  望族中文化拔尖人才的产生,靠的是人的因素第一,靠的是必有三代文人以上的文化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化水平,由庠生、太学生、廪生、贡生、拔贡、举人,组成梯队式的文人群体,有了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形成了文化沃土,这时就会滋育出拔尖人才(殿试进士)。
  当然还要有辅助因素,积德遗风,先祖的乐善好施,这种淳朴经典的道义精神,是族人繁衍昌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靠着这种道义精神,子孙后代时刻不忘国家和人民,为国民而排忧解难,为国民而奉献,无私无贪,光明磊落,做一位堂堂正正的君子。为国家大业,聘名师授业,早出人才,父传子志,子承父业。文化联姻,是培养人才的根基,家庭成员组合素质高,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关系网,对后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备上述因素,则便能文化延绵,人才辈出。
  例证
  赵氏家族赵仑支派文化
  三代文人以上文化基础期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文化情况
  文化基础期
  二十一世赵仑,字阆仙,号淑公,住视稼楼村。清顺治戊戌(1658)进士,历官福建乡试正考官,祠祭司员外郎郎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清廉官第一,光禄少卿,通政司左参议,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诰授中宪大夫,著有《因树诗稿》。长子赵子泗,次子赵子涝。
  二十二世赵子泗,字文水,号忍奄,别号梦素山人。康熙甲子(1684)岁贡生,敕赠文林郎,曾任浙江杭州府昌化县知县,顺天府府丞加二级。著有《雪舫遗吟》。子赵莘,配马氏,康熙乙未进士马光元女。
  二十二世赵子涝,字文澜,读书一目十行,有神童之名。康熙丙寅(1684)岁贡生。历官内阁中书舍人。任广西省天河县知县,赐赠儒林郎詹事府主簿加二级。配牟氏,栖霞候选州同牟邦彦女。子赵弘。
书摘插画
插图

 家族文化补遗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