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石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雕塑 >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

  • 版 次:1
  • 页 数:206
  • 字 数:254000
  • 印刷时间:2007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0916813
作者:徐永斌 主编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内容简介
我国发现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很早,出土汉代画像石墓的地区很多,就其地域而言,主要分布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徐州周边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南阳周边,其他还有山东地区、陕北地区、晋北地区、四川成渝地区、河南中部地区。就其数量而论,南阳已科学发掘汉代画像石墓40余座,集各类画像石3000余块。埋藏于地下1800余年的汉代画像石墓,今日已基本十墓九空,但遗留下来的汉代画像石刻却大部分完好如初。其画像内容有生产类、生活类、祥瑞类、故事类、神话类、天象类、图案类等,犹如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它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材料,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
本书重点介绍了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南阳汉画像石艺术魅力的了解,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由于本书面对的是大学生读者,所以我们在选材上更加注重通俗性、典型性,力争提高本书的阅读和欣赏效果,对于时下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南阳汉画像石的发现
 第一节 我国汉画像石的分布及研究
 第二节 南阳及其汉画像石
 第三节 南阳汉画像石的发现
第二章 南阳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南阳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
 第二节 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 南阳汉画像石墓葬形制及其画像发展演变
 第一节 简明单纯——被创期(西汉时期)
 第二节 具体生动——成长期(东汉早期)
 第三节 气韵生动——发展期(东汉中期)
 第四节 精微传神——成熟期(东汉晚期)
第四章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南阳汉画像石的发现
  第一节 我国汉画像石的分布入研究
  二、我国汉画像石的研究
  1.金石学对汉画像石的著录
  对汉代画像石的记录,首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该书“济水”条较集中地记载了一些汉代石桐堂丽像。其中延引东晋戴延之《西征记》日:“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鲁峻冢。……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这是对汉画像石最早的记录,另外,在“济水”条中还记述了汉荆州刺史李刚墓的石祠堂、其“叫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宦属,龟龙麟凤之义,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又提到平阴(今届山东)东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以及金乡的朱鲔石室等,前者即为迄今仍较完整地保存于地面上的孝章山石柯。从《水经注》对这些汉代石祠堂画像的记录情况看,虽然都是在记述水系和地理形势时顺便提及的,但可知当时已经把它们看作有历史价值的遗存了。
  自北宋开始,随着以研究古器物文字为主的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具体著录汉画像石。北宋末年赵明诚的《金石录》,第一次记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及其榜题。南宋洪适的《隶秆》、《隶续》,进一步扩大了对各地汉画像石铭刻的著录,比起赵氏只有文字而无画像的著录,《隶续》又首开摹录汉画像石图像的先例。元、明时期,金石学渐衰,对汉画像石著录也少有提及者。
  到了清代,金石学又重新兴盛起来。乾隆五十一年(1786)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金石学家黄易和李克正等人,在山东嘉祥武宅山掘出了湮没已久的武氏祠汉画像石。黄易在其《修武氏祠堂记略》中,曾惊喜地称:“汉人碑刻世存无多,一旦搜得如许,且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可谓生平奇遘”。与此同时,黄易还与同仁好事者,精心策划,带头捐资,将掘出的画像石就地建屋保护,并请翁方纲撰碑棰石,以纪此盛事。不仅如此,他还制订价格取费,以杜绝滥拓之风。
……
书摘插画
插图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