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第12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国际汉学·第12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5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4737909
  • 丛书名:国际汉学
作者:任继愈 主编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4月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相关推荐:

《国际汉学.第二十六辑》(追忆恩师朱政惠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卢龙光教授采访记、对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的研究,如四书、三国演义、孟子、离骚等,读《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

      《国际汉学.第二十五辑》(龙伯格的《汉字的传统历史:17世纪耶稣会士手稿》,康士林的《曾德昭与英国前汉学文本(大中国志)》,李文潮的《龙华民及其<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译文、好论文)

《国际汉学.第二十四辑》(许多文章在国内学术期刊中为独有的,同时本期还刊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德国汉学家郎宓谢、澳大利亚汉学家费子智访谈及研究文章)

《国际汉学.第二十三辑》(海外汉学与汉学家研究,法国日本德国俄国汉学研究探索,书中既有传教士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又有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哲学、宗教研究)

《国际汉学.第22辑》(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组稿,职称评审中等同于核心期刊,国内关于汉学研究相当有地位的学术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1辑》(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专栏,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0辑》(汉学,中西文化交流桥梁,本辑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汉学基本文献的翻译文章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刊出,文献和研究价值极高)

《国际汉学.第19辑》(《张诚书信选译》、《<中国话本小说集>前言》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发表,传教士汉学研究也是本刊特色之一,所刊登德国著名传教学家柯蓝妮和社科院宗教所长卓新平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

《国际汉学.第18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西方汉学文献 传教士汉学研究 汉学史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汉学书评 传教士 美国汉学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际汉学.第17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纪念齐赫文斯基 普实克 汉学家田仲 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德国汉学新书)

《国际汉学.第16辑》(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从《黄侃日记》看黄侃先生与海外汉学界之交游、切尔卡斯基与俄国汉学、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汉学时代的代表,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红楼梦》德文译本研究综述)

《国际汉学.第15辑》(花之安到卫礼贤、高利克访谈录、米列斯库、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采撷和利用、卫匡国的《中国文法》、高本汉及其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内山知也的隋唐小说研究……)

《国际汉学.第14辑》(国际汉学任继愈 传教士汉学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研究 中国宗教、思想与民俗研究 利玛窦 耶稣会士 )

《国际汉学.第13辑》(B.C.米亚斯尼科夫小传、马西尼访谈录、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义、“怀柔远夷”话语中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浅析巴拉第卡法罗夫《元朝秘史》的译注……)

《国际汉学.第11辑》(国际汉学任继愈 汉学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 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

《国际汉学.第10辑》(讲述了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广州葡囚书简、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等)


 
内容简介

《国际汉学.第12辑》包括:汉学一家言、汉学家专页、汉学家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中国基督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等。本刊不仅仅着眼于介绍英、法、德等传统汉学“大国”情况的介绍,同时也关注意大利、捷克、波兰等国家的汉学研究。本辑中高利克和马西尼的文章,正是在这一努力的结果。编者不仅着力介绍、引进东西方传统及当代汉学的方法论,同时也重视借助于上述方法所进行的个案研究。本辑中邢福增先生的文章,正是个案研究的范例。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他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识到中国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力图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岁。


目  录
汉学-家言
汉学研究导论
汉学家专页
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
法国汉学家沙畹
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
汉学家访谈录
巴斯蒂教授访谈录
入华传教士研究
开展清史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关于清代入华传 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
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
中西文化交流史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胡教士的疑问》则是一个来自广东的教士胡若望在法国的离奇遭遇。史景迁的资料来源,是在梵蒂冈图书馆发现的一封随法国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Francois Foucquet,1663-1740)到欧洲的中国人胡若望(John Hu)的一封汉文信。天主教徒胡若望是广州天主教会的看门人,自愿随研究、翻译《易经》的传教士傅圣泽回法国作他的助手,这样他既可以得到一笔钱赡养老母和儿子,又能实现觐见教皇的梦想。但在中国一直被灌输纯洁的基督教信仰的胡若望所看到的法国社会,远远不是他所想像的天主净土。甫一上岸,他就将傅圣泽买给他的高级西服外套送给了乞丐,被傅斥责;他拒绝教会方面为他安排的舒适食宿,认为这过于浪费,宁愿乞讨;他拒绝帮助傅圣泽为聚集一堂的男女信众同时宣教;他不学习外语,却自制了一面写着“男女有别”四个汉字的小旗,敲着鼓跑到巴黎中心的圣保罗教堂前,以没人能听得懂的广东方言向法国人宣讲男女有别的中国规范,引来如潮的观众。种种怪异行为最终导致他被巴黎当局关进了精神病院,两年半后才被确认没有精神异常的症状而获准出院,回国之后,随即消失了音信。

在这个离奇的故事中,史景迁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在17-18世纪欧洲大陆开始强烈关注中国,要了解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对欧洲是如何认识的?他们到欧洲要寻找什么‘?胡若望的个案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典型范例。《胡教士的疑问》一反长期以来以欧美人观察中国、到中国寻梦为题材的“欧美中心观”作品,让欧美读者通过胡若望的眼睛,看到在中国人眼中的欧洲形象。

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因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和独特的宗教背景,在海内外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界颇受注目。1996年,史景迁推出了他对洪秀全的解读:《上帝的中国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中国历史学家对太平天国的研究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史观为分析工具,或要挖掘太平天国之所以发生的阶级矛盾背景,或要证明清王朝的腐败、政权的衰落。而史景迁要探索的是洪秀全的心灵世界是如何受到《圣经》的启示,真诚地相信可以在人间建造天国,这一信念又如何被当时两广地区的社会动荡刺激,从而终于爆发了影响中国十四个省,使两千多万生灵遭涂炭,让清政府费时十年才肃清的民反抗运动。史景迁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些太平大国的天父显灵记录文书。据称这些显灵是由耶稣和天父传达给他们在凡问的太平天国忠实信徒的。“显灵的场合和时间确定得是如此精确,而且是如此详尽地描述了一些太平天国首领及其信徒们的行为举止。”这文书对于擅长心理和细节描写的史景迁来讲是再好不过的素材了,1836年洪秀全乡试落榜而患病,在恍惚中见到天父耶和华、天母以及天兄耶稣,七年后认真研读梁发刻印的《圣经》,从而意识到自己就是“耶稣的弟弟,被他父亲上帝赋予特殊的使命,前来将中国解救出满洲妖族征服者的统治,并带领他特选的子民前往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⑦。史景迁认为,这种信念的产生,是“洪秀全个人心灵中的某些断裂面与时代的脉搏引导他对新遇到的宗教——基督教的一些成分作了牵强附会的理解”。史景迁进而追问,洪秀全“为什么执著于他的梦想,为什么在他寻求他的梦想时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并为他献身?”史景迁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洪秀全个人的性格与他所发起的那场神圣事业之间的关系”。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史景迁的洪秀全既有细致人微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又有当时边远的广西山区和受基督教影响的广东、香港的社会信息,还有对《圣经》的介绍及洪秀全所理解的基督教义的偏差。对于已经厌倦了历史学枯燥的材料堆积、幼稚的脸谱化分类的中国读者,信息量和趣味性都是出乎意料的。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中国历史教授克曼(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说,这是史景迁史学的顶峰之作。

……

P168-169




 国际汉学·第12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