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或重生?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命运——郑永年再度重磅出击,醒世危言,反思中国改革得失!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危机或重生?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命运——郑永年再度重磅出击,醒世危言,反思中国改革得失!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3052408
作者:郑永年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编辑推荐

  1、整个中国都在求变。如何变?只有通过再一次“南巡”,达成共识,才能拯救改革,拯救社会,避免出现国家在没有真正崛起之前就开始衰落的结局。
  2、本书是作者面向中国高级官员,反思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政治的产物。其提出的观点极具超前性、建设性和操作性。
  3、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读者,都对郑永年有如是评价:对中国时局非常清醒。

 

推荐购买郑永年系列: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为中国辩护》
《中国国际命运》
《改革及其敌人》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保卫社会》(广东省委领导干部指定用书)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亚洲周刊》2010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中央党校指定教材)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与我们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困局与出路,具体包括这样一些问题: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中国*的危机又是什么,改革的下一步是民主还是民生,中国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中国的收入分配会更公平吗,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清廉国家,以及中国当前的外交困境如何突破,等等。
  郑永年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锐利的观察、独特的视角,精辟的见解,通过饱含情感的笔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与研究,同时给出了务实、理性的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

  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8部,主编学术著作18部。此外,经常在报刊及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是香港《信报》1997年至2006年的专栏作家,2004年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
  多年来,其独立而深入的中国研究以及视角独到的专栏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
  2010年1月在国内出版《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一书,被中共中央党校指定为教材,并入选“深圳读书2010年度三十本好书”。

目  录
前 言   
1 当前世界经济危局和中国应有的理性思考
 世界经济怎么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矛盾   
 民主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发展中国家或者亚洲能够拯救世界经济吗?   
 中国怎么办?   
2 全球化与国家的转型:西方、亚洲和中国
 全球化与中国   
 资本、国家与全球化:简单的历史   
 全球化与经济活动的“去主权化”   
 金融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   
 全球化与弱政府   
 全球化中的东亚模式   
媒体评论

  看过中国的跌宕和徘徊,经过苦苦思索和试验,郑永年找到了自己理解中国的方式:接受今天的中国,把现存制度当作一种现象来了解和解释。
  ——《南风窗》2011年7月第14期

  很早就看郑先生的文章,特别是在一些国际性的论坛上,经常看到郑先生的一些关于中国问题的专栏文章。写得非常的持平、公允、中正。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王鲁湘
  郑永年研究中国问题是一种实证研究,他关心的是事实,而不是结果。对于好的,他会表扬,对于不好的,他的批评也很给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江雨
  长期以来,郑永年先生的观点倍受海内外媒体、以及政界、学术界的重视。
  ——价值中国网记者 李春雨

  郑永年教授属于客观持中的政治学者,长期研究政党问题,我与他有过长谈,感觉他内心希望能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推动国内的当权者推动政改。
  ——独立政经评论员金心异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目前的改革状况
  在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里,不同群体展现出各自的理想主义。或者说,现在的社会群体不再有共同的利益,不再有共同的诉求,不再有对未来的共识。
  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也面临类似“南巡”前的状况,有一些方面形势可以说更为严峻。方方面面的改革要么止步不前,要么没有突破口,有些领域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在政治层面,无论在党政官员那里还是在社会群体之中,人们对改革缺少有意义的共识。缺少共识是有代价的。在政府层面,人们只知道什么不能做,但不知道能做什么、如何做。在社会层面,各种具有意识形态化的思潮(大多是进口而来)泛起,不仅没有为人们厘清改革的方向,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社会改革在政策层面已经进行了多年。如果从十六大确定算起,已经有近十年了。不能说没有做,能做的也做了,但就是没有重大的突破。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等方面都是如此。没有突破口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社会改革提升到政治路线的高度。尽管提出了诸如“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社会改革的目标,但没有把这些整合成为一揽子社会政策,就像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执政党的政治路线一样。在社会政策没有被提高到政治路线的情况下,政策的执行及其力度肯定会出问题。没有改革的共识,哪会有改革的执行力。
  经济改革方面,也出现类似于“南巡”前的停滞不前的情况,在很多方面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主要包括出口和内需之间的失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等等,而所有这些失衡的结果就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严重失衡。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就是很多年来的国有企业大扩张。90年代中期,在“抓大放小”策略的引导下,中小型国有企业被民营化或者说中国式私有化,而大型国有企业一方面得到整合而成为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也收缩战线,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而集中在那些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同时,国有企业的改制也比较成功,主要是企业化和法人化。但是,此后,国有企业在改制方面没有进步,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企业化程度不足,不是依靠市场上的竞争,而是通过政治和行政权力而垄断市场。再者,企业发展已经走偏了方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有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战略领域,而扩张到原来民营企业的领域,造成“国进民退”的现象。在亚洲,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地区和香港都是通过政府对私营企业的大力支持而壮大产业,而新加坡尽管也有庞大的国有企业,但是国企是高度企业化和市场化的。中国在这方面和这些经济体区别开来,因为政府支持的是国有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中国的“华尔街”问题,大而不能倒,挟持政府的经济政策。

 危机或重生?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命运——郑永年再度重磅出击,醒世危言,反思中国改革得失!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