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与协调——美英关系中的承认新中国问题(1949-1951年)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分歧与协调——美英关系中的承认新中国问题(1949-1951年)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7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7059153
作者:徐友珍 著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编辑推荐
本书打破史学界对承认新中国问题的传统界定,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权和新中国对日和约签约权问题纳入对新中国承认问题的研究范畴,以美英分歧和协调为分析视角和研究重心,旨在对英美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分析,凸显美英政策的互动。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对新中国的外交承认问题、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新中国对台湾领土主权问题、新中国在对日媾和中的签约权问题等。  
内容简介
1949-1951年正是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以全新的革命姿态对亚洲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时期,作为在亚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英如何应对一个强大的共产主义政权在中国的建立,是这一时期东西方冷战的焦点问题,也一直吸引着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兴趣。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美英对华政策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然而,到底美国执行着怎样的对华政策,学术界并未取得一致共识。至于美英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性质的分歧?美英如何协调其分歧、其基本范式如何?美英分歧与协调所体现的美英关系的性质如何界定?美英分歧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美英分歧和协调对当时的亚洲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界缺乏专门研究,既有结论存在重大分歧,往往因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或者受到研究视角和资料的限制而难免流于表面,或陷入片面。本书试图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钻研美、英、中多边档案,以美英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为研究视角,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作者简介
徐友珍:生于1964年9月,湖北京山人。1982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86年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期间曾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访学。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世界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对新中国的外交承认问题
 第一节 保持在华存在与促使中苏分离
 第二节 应对新政权的革命外交:美英分歧凸显
 第三节 变局中的协调:美英各执己见
 第四节 “尘埃落定”:美英各行其是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第一节 美国的“反对但不否决”与英国的弃权
 第二节 英国与美国拉开距离
 第三节 朝鲜危机:美英分歧升级
 第四节 美英搁置讨论方案出台
 小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章 对新中国的外交承认问题
第三节 变局中的协调:美英各执己见
1949年春夏之交,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上海,并以摧柘朽之势向南挺进的一方面,形势的发展使英国在承认问题上的立场更趋明确,美英分歧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美英在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问题上的不同政策以及各自政策的推行均以对方的认可和合作为前提,导致双方的协调不可避免。从5月份开始,美英之间围绕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承认问题开始了协调分歧的过程。
5月4日,英国驻华大使史蒂文逊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会面。史蒂文逊提交了一个非正式备忘录作为双方会谈的基础。史蒂文逊的建议包括如下几点:1.国民党政府正日趋崩溃;2.除非给予事实的承认,否则仍然很难在领事关系的基础上很好地保护西方的利益;3.希望援引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先例,通过在给予事实承认的基础上任命外交代表;4.在对中共予以事实承认和委派外交代表之前,让大使随国民党政权南迁将形成只在“行将就木的国民党政权”内留驻外交代表的局面,这可能会对西方在共产党控制区的侨民和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史蒂文逊的建议,司徒雷登表示原则上认可第1点和第2点,但怀疑第3点和第4点的有效性。司徒雷登还说:“不要对中共抱有幻想,以为他们会受我们的大使留驻南京的行动的影响。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和政策是既定的,不会半途而废。”他继续重申:“我们不能牺牲可能的长远利益来换取眼前的,而且是很小的利益;不能显得急于采取主动给新政权以任何承认。”经过磋商,美英同意在一个全国性的政府宣布成立之后,才能提出正式承认的问题。应对新政权持保留态度,西方大国应保持一种共同的立场,应随时保持充分而持久的协商,以便一旦时机来临时能采取紧急行动。
然而,随后的形势发展却使美英在是否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扩大。
……

 分歧与协调——美英关系中的承认新中国问题(1949-1951年)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