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 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9月01日
  • 开 本:20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6057531
  • 丛书名:双狮译丛
作者:(荷)德拉埃斯马 著,乔修峰 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内容简介
什么是记忆?记忆转瞬即逝,不足为凭,却又必不可少。没有记忆,我们就没有了身份感,无法进行推理,甚毫无法完成简单的动作。记忆非常难以界定。千百年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为了理解记忆,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本书便邀请读者一道去欣赏自古以来关于记忆的隐喻。本书跨越了不同的大陆,也跨越了不同的学科,通过探寻这些记忆的隐喻,揭示了心灵的观念史。这些隐喻太多来自各种存储信息的技术和工具,从蜡板,书籍到照相术、计算机及乃至全息图。本书能够启人心智,却又深入浅出。凡欲了解记忆和心灵的读者,都应捧读。
本书于1990年获得荷兰心理学家。学会颁发的海曼斯奖(Heymans Prize)。
作者简介
杜威·德拉埃斯马是荷兰著名心理学教授。目前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主讲心理学史。著有《看不见的钟表:时间、机器与意识》(1990)《精神失调》等,编有《心灵实验室》(1992)。他的另一本专著《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过得越来越快》(2001)一度成为全国畅销书(已有中译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神奇书写板
 隐喻作为烟熏玻璃;隐喻的三种理论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述略
 隐喻作为探索工具
第二章 记忆如书写
 如同封蜡
 并非空间的内部空间
 书乃记忆,记忆亦书
 记忆术:记忆宫殿
 弗卢德的记忆剧场
 经久不衰的书写
第三章 绚丽的博洛尼亚石
 更奇怪的还在后头呢
媒体评论
“本书生动地追溯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记忆的认识,同时证明了隐喻对于理解心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强烈推荐!”     ——琼·艾奇逊(JeanAitchison)(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 “本书考察了古今用来解释记忆的种种隐喻,匠心独运,文采飞扬。作者将渊博的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神奇书写板
1925年,弗洛伊德在笔记中写道,每当他信不过自己的记性,就会拿起纸和笔。纸成了他记忆的外延。纸上的笔记是有形的,与脑中的记忆不同,而且是一种持久的“记忆”,不会像“真正的记忆那样出现差错”。缺点就是当他不再需要这些笔记的时候,却擦不掉它们,而且,纸终究会被写满,无法继续再写。石板和粉笔倒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凶为石板可以反复利用,空间也就不再受限。但石板也有缺陷,要想写新的,就得先把旧的擦掉。由此可见,这些代替记忆的手段,要么拥有无尽的空间,要么拥有持久的痕迹。而人类记忆却有着惊人的效率,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的心理仪器(mental apparatus)恰恰做到了纸张和石板做不到的事情,既有无限的空间接纳新知觉,又能保留永久(虽非一成不变)的记忆痕迹”。
弗洛伊德进而解释说,早在1900年《梦的解析》中,他就已经在想,我们的心理仪器能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应该归功于以下两种系统。第一种是“知觉意识系统(perception consciousness)”,它能记录感知,但不会留下永久痕迹。它就是一块“白板”,时刻准备着接纳新经验。第二种是“记忆系统(mnenic system)”,位于知觉意识系统之后,能够保留各种知觉的持久痕迹。但这两种明显对立的功能是怎么结合到一起的呢?
  ……
书摘插画
插图

 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