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旧时光(回首羊城百年沧桑,见证岁月珍藏细节)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老广州,旧时光(回首羊城百年沧桑,见证岁月珍藏细节)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9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纯质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6071827
作者:朱江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编辑推荐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广州,沉淀和积累了丰厚的史料传闻和旧事杂忆。本书作为一册史海钩沉类的小书,有着绵密的内容和珍贵的价值。

◎兼顾时代背景和细节描写,呈现了一幅浓淡相宜、沧桑妙趣的历史画卷。书中突出的地域特征和人文信息,对岭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内容简介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

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许多名城历史中的陈年旧事,当中一部分也许只属于往昔被尘封和遗弃的“边角材料”,雪泥鸿爪而已,种种原因,游离于目前存世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的正史之外。汇集成书后,历史的解读往往能围绕这些鲜活的点面,更显得有血有肉,精彩绚丽。

作者简介

朱江, 生于1951年,广西平南人。1958年末迁移至广州生活至今。1982年毕业于广州教育学院英语系,曾任英语高级讲师。1981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3年加入了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2008年始,成为羊城晚报特约作者,发表作品多篇。


目  录
市井百态
广州长堤南拓旧事
西关大押老当铺
致美斋当年的风水铺面
旧时牙医馆垂“牙帘”接诊
旧广州的街头草药摊
广州城最后一家马匠铺
“精益眼镜”的名人顾客
旧广州人以群分上茶楼
“食在广州”的诗歌咏叹
“竹升面”传入广州
旧时过年“炸狮子”盛况
手提式灭火器进入广州
东濠涌风情旧忆
前  言
后 记
近年来,把自己完成的一百多篇有关羊城旧闻的零散文稿,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整理结集,著书出版,一直是心中的一个愿望,就如把散落一盘的珠子一颗颗捡拾起来,穿成一串,使之变成熠熠生辉的项链,完成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兼且方便保存,防止日久散失。友人把我介绍给花城出版社,当今华南地区最著名的文学类出版机构。在富有经验且专业内行的张懿主任的鼓励下,自己有幸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编书立著的机会。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广州长堤南拓旧事
“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东西贯通全城的珠江河,一江两岸,带给华南名城一道秀美的水岸线。尤其北岸,旧称“海皮”,绿树榕荫,笔直的花岗石堤,历来都是广州的风景名片之一。不仅风景名胜众多,兼且沿江商铺酒楼林立,老字号高楼和名店扎堆。旧广州市民所熟悉的就有:全城最古老的天字码头、因“海珠石”得名的海珠花园、海珠大戏院堪称“戏院之王”、先施百货公司专售顶级靓货、天台游艺场、新亚大酒店、大三元酒楼、大同酒楼等等。旧长堤人流熙攘,灯红酒绿,水陆两旺,豪华邮轮直通香港、澳门、南洋槟城和新加坡。美名“水上王宫”的花尾渡穿梭往返顺德、江门、三埠(台山、开平、恩平)、容奇、梧州等沿江名镇,甚至抵达西江上游的柳州和南宁。入夜更号称“乐而未央不夜天”全国唯有上海外滩能与之媲美。去“海皮”行街购物睇风景,无论达官贵人或布衣百姓,乃市民一大乐事。当年有句俗语:“没到过‘海皮’就等于白来广州。”
然而,这一片全城屈指可数,流金溢银的沿江繁华旺地,并非仅仅一年半载的成就和积累,由于历来受到市政当局和商家的青睐,旧长堤近二百年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填土开发,向江心要地。早期的北岸海皮,一度仅局限于一德路,甚至惠福路一线,退缩至广州旧城墙的墙脚之下。放眼前方,五六百米宽阔的“海面”,烟波浩渺,是名符其实的海。寸金尺土,伴随着每隔五六十年就来一次的向南拓展,一如所愿,新河堤向“海面”延伸,为政府和商家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给市民大众新辟一片生活和出行的空间。
向江面要地,广州旧长堤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南拓,史载发生于1929年初,工程堪称浩大。西起太平南西濠口,经海珠花园,东抵维新路口(今广州宾馆)。河道填土面积,东西全长一千两百米,平均宽七十米,最宽处为一百二十米。据当年工部局的计划和预算,历时三年,耗资一百四十四万银元。一旦竣工,政府通过售地一千九百二十井,除去成本,可获利二百五十万元以上,当时“海皮”地价,沿江一线每井平均四千银元。事关重大,经当年主政的广东省政治分会核准后,立即动工,政府每月第一天拨款四万元,全年共达四十八万,三年无间断。所差费用,当局登报发行总额达二百万元,利息六厘的建设公债补足。名曰“珠江新场建设公债”,面向广大市民,分为百元、十元和五元三种,前一年半即可领取利息,三年期满全额归还本息。由于手续简单,获利甚丰,公债发行当天,市民闻讯而来,发行点人头攒涌,不到一周便已售罄。市政当局为了取信于民,还登报划出沿江几块余地做公债发行保险抵押。动工初期,即已从香港购入最新型英国挖掘机,以便加快工程进度。新场填土需要大量余泥,结合疏浚珠江河道,平整市内山冈和招倒余泥,“三管齐下”得以妥善解决。一片平坦的新堤,取直原本弯曲的河道,三年后终于现身珠江北岸呈现在市民眼前,还沿江建起了一道美观的绿化带。

 老广州,旧时光(回首羊城百年沧桑,见证岁月珍藏细节)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