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2010年道格拉斯·狄龙奖(Douglas Dillon Reward)获奖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2010年道格拉斯·狄龙奖(Douglas Dillon Reward)获奖作品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5403830
作者:(美)琳 乔伊纳 著,张大川 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编辑推荐
  一个天真的美国人,一个地道的“中国通”,是如何卷入时代的大漩涡?一个外交官的命运,是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国民党与共产党、中国与美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他成功预言了中共革命的胜利,却没能*终影响战后中美关系和亚洲格局的历史走向,其原因何在?他是“共产党的同路人”,还是“共产主义的同情者”?抑或只是那个时代全球知识分子整体“左倾”的一个特殊样本?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探寻其中的真相。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外交官谢伟思的传记。他亲历了20世纪40年代中美关系的转折,并在其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他随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达3个月,并作为其中唯一的外交官员,与*、周恩来、朱德等多次长谈。其中,与*的谈话多达50多次。他认识到中共潜在的力量,富有远见地预测,如果美国一味扶持蒋介石,会导致中国内战的爆发,结果很可能是中共获胜,而使美国最终失掉中国。因为40年代与中共的近距离接触,在美国他被斥为“共产主义的同情者”,成为美国“丢失中国”的替罪羊,后半生一再被麦卡锡主义纠缠,甚至被国务院除名,失去外交官的资格。直到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关系正常化,他才重新得到认可。
  本书通过谢伟思的一生,展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曲折变化。其中的细节和时代的氛围非身处其中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作者简介
  琳 乔伊纳(Lynne Joiner),康奈尔大学毕业。广播记者、新闻主持兼文献片制片人,美国艾美奖(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获得者,现居加利福尼亚旧金山。曾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基督教科学箴言电台(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Radio)、新闻周刊(Newsweek)、洛杉矶时代杂志(Los Angeles Times Magazine)等多家媒体任职,现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频道传媒顾问。
  张大川(1965— ),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教员,主要兴趣是翻译实践。长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期刊《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做文献翻译,已发表80余万字。已发表的译著主要有:《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网:往返于电气时代与石器时代的知识巡游》、《一步之差》等,约200万字。

目  录
引 子
 第一章 有人敲门
 
第一篇 中国人
 
 第二章 川渝之路
 第三章 万里赴戎机
 第四章 异域风流
 第五章 蒋委员长
 第六章 毛主席
 第七章 十月危机
 第八章 华盛顿的宠儿
 第九章 大使偏执
 第十章 告别中国
媒体评论
  谢伟思是美国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外交官,他是来华传教士的儿子,生在四川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青年时代赴美求学,抗战期间被派回中国,从事外交工作。
  
  谢伟思曾克服重重阻力,在延安住了三个月,第一次与毛泽东谈话,两人聊了足足8小时,以后双方交谈过50多次。谢伟思最早提出“抗战”结束后中国可能发生内战,美国应改变全力支持蒋的外交策略,因为蒋政府已彻底腐败,扶持这样一个不被人民尊重的政权,可能会使美“失去中国”。
  
  当时宋美龄正在美国巡回演讲,罗斯福将蒋领导下的中国包装成民主样板,与美国不相上下,这极大地误导了美国公众的看法,没有人重视谢伟思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1942》中那个率先将河南大饥荒的消息报道给世界的记者白璧德,其实是听从谢伟思建议才去采访的,此前谢伟思已实地考察过。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972年2月21日,曾经以反共作为国家要务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手同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手握了在一起。这次握手标志着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此前的四分之一世纪里,美中关系的那只爱与恨的钟摆木然指向互不信任,相互怀疑。倏然间,“熊猫热”席卷美国,毛式的帽子渐成时尚。美国和中国又一次谈起了“恋爱”。五年后,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的绵绵爱恋终于修成正果,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
  27年前即1945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再度展开腥风血雨的内战。中共自诞生后经过二十多年的苦斗,终于在1949年获胜,而蒋介石带着被打垮的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固守。同年10月1日,中共的领导者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年后,美军和中共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相遇,保卫台湾成为美国抗击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1972年,尼克松历史性地访问了北京,第一次在竹幕上打开了外交缺口。支持蒋介石和台湾的人很紧张,他们知道,人民共和国一定会坚持要美国同仍自称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党政权断绝外交关系。
  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美国举办了一次特别的午餐会。餐会的时间是1973年1月30日,地点是在国务院,宴请的宾客有谢伟思等多名外事官员。20世纪50年代,这批人曾因为把中国“丢”给了共产党而横遭挞伐。餐会的消息一出,便引来一片议论。俄亥俄州共和党人约翰阿什克罗夫特(John Ashcroft)在国会议席发言时批评说:“谢伟思多次严重违反联邦政府安全条例,这是人所共知的。有人要把他捧为美国外交界正直、勇敢和忠诚品质的代表,简直是岂有此理。”不管怎么说,当年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参议员可是把谢伟思列在了打进美国国务院的共产主义分子名单的榜首。保守派的一份杂志评论说,这次午餐会的目的是“在亚洲事务里落实亲共产主义政策”。《人间大事》杂志说(大意),谢伟思“偷偷向一名确定身份是共产党的人送交机密资料,被抓了现行”。
  楼下礼堂的300个座位基本满员,因为想亲临现场的人太多,所以只好架设闭路电视,让进不去的人在外面观看。戴维比尔特契克(David Biltchik)是美国外事协会(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的会员,若干年后他回忆此事时说:“举办午餐会有必要,可以让国务院的人确信麦卡锡主义确实寿终正寝了。”有几个人谢绝了参会邀请,其中一位就是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当年他曾就中共问题私下请教过谢伟思。不过,这时他刚刚获得处理中国事务的主动权,而院外的中国游说团火气正旺,他要保护那点主动才是。
  麦卡锡的政治迫害并未罢休:一份没有署名的传单被放置在每个人的桌面上,上面有一串质问谢伟思的问题,个个都十分尖锐。比如,“1945年,您承认曾把多份机密报告交给《美亚》杂志的编辑菲利普贾菲(Philip Jaffe)。您解释此事时说,报告是您自己写的。也就是说,您认为外事人员有权随意将个人撰写的属于秘密的资料转送给他人,是吗?”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2010年道格拉斯·狄龙奖(Douglas Dillon Reward)获奖作品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