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耗竭资源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区域经济 > 基于可耗竭资源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4109528
作者:景普秋 等著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省域层面的数据,对我国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判定,选取资源丰裕区域如煤炭资源丰裕的山西省,从经济增长、结构演进、区域发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个案研究,对正确认识我国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选择合适的策略管理资源与资源开发区域,以提升区域发展能力、规避资源优势陷阱以及实现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丰裕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既不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如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也不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充分条件,如20世纪后半叶矿产资源丰裕的荷兰、尼日利亚等国家出现的“资源诅咒”现象。由此说明,丰富的矿产资源本身并不是“诅咒”,关键是资源财富在开发、分配、使用过程中,其方式是否适当。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究竟是“祝福”还是“诅咒”?其作用机制如何?在理论上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本书首先界定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与内涵,阐释基于可耗竭资源开发特殊性,尤其是制度安排、技术进步、价格波动假设条件下的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构想及其相应的判定条件和基本特征;然后选择三种模式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包括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区域层面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以及陷入资源优势陷阱,“福”、“祸”并存的常态案例;最后探讨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入分析了中国可耗竭资源产权与收益分配机制及其制度创新。主要研究内容和重要观点如下。
作者简介

     景普秋,女,1970年生,山西临猗人。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资源型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出版著作四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获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奖项。2007年获山西省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获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2010年获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称号。

目  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基本构架与主要内容 一、基本构架 二、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 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述评 第一节 早期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简述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二、发展经济学兴起时期对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判定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梳理 一、“资源诅咒”的提出与实证检验 二、“资源诅咒”的理论阐释 三、对“资源诅咒”的质疑 第三节 国内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三、矿产资源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四、“资源诅咒”研究的引入与中国区域层面的验证 第四节 小结 一、研究中的局限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第二章 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界定 一、可耗竭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指标 第二节 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构建 一、基本假定 二、主要变量及其逻辑关系 三、基本模型 四、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模型扩展 五、制度假定条件下的模型扩展 第三节 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阐释 一、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 二、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结构 三、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能力 第四节 小结 一、理论模型及其逻辑关系梳理 二、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分类第三章 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判定 第一节 基于可耗竭资源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假说 一、优态经济发展模式假说 二、病态经济发展模式假说 三、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假说 第二节 可耗竭资源开发中主要经济变量的选择与界定 一、对资源丰裕指标的反思:资源开发强度、资源依赖度的界定 二、对资源部门技术含量假定的反思:资源开发集约度的界定 三、对制度安排的反思:资源租金收益分配极化度的界定 四、对真实储蓄(率)的反思:资本转化度的界定 第三节 基于可耗竭资源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判定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体判定 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判定指标 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小结 一、资源推动型的优态发展模式 二、资源诅咒型的病态发展模式 三、资源主导型的常态发展模式第四章 资源推动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挪威:矿业开发与教育发展、产业多样化 一、价格波动调节:平准基金 二、部门间贸易比价改善:工会制度 三、反工业化调控:“关联产业” 四、人力资本挤出抑制:雇员行业报酬提升 五、资源收益管理优化:政府监控与制度质量 第二节 美国:矿业开发与技术进步 一、矿业开发的地位与特征 二、矿业开发中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安排 三、矿业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比较 四、矿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美国矿业开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第三节 国外经验:矿业开发与收益管理 一、阿拉斯加的永久基金 二、挪威石油基金 三、博茨瓦纳的政府储蓄 四、三种收益管理方式的比较 第四节 小结 一、技术进步及其外溢效应 二、资源收益管理与人力资本积累 三、产业关联效应与产业多样化第五章 资源诅咒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尼日利亚:石油开发与资本流失、经济增长停滞 一、经济增长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停滞 二、资源依赖与石油财富幻觉 三、低效率投资与资本流失 四、相对价格与经济结构变化 五、石油收益与制度弱化 第二节 塞拉里昂:钻石非法开采、交易与政府监管 一、钻石开采历程与特点 二、钻石非法开采的经济学解释:彩票与空间模型 三、非法开采和走私的原因:采矿许可的高额费用与监管无效 四、金伯利进程证书制度:钻石开采合法化 五、钻石矿区发展基金:钻石收益管理 六、采掘业透明化措施:腐败治理与监管 第三节 小结 一、资源收益波动效应 二、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挤出效应 三、制度弱化效应第六章 资源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经济增长:动力与波动 一、煤炭资源开发是山西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煤炭价格波动引致山西经济增长波动 三、煤炭资源开发带来高人均GDP与低居民收入增长并存 四、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反向变化 第二节 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经济结构:演进与偏差 一、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产业结构演进及偏差 二、煤炭价格波动引起山西经济发展中的“反工业化” 三、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城镇化进程及其偏差 第三节 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发展能力:资源优势与区域劣势 一、煤炭资源开发对山西省人力资本的挤出 二、煤炭资源开发对山西技术进步的抑制 三、煤炭资源开发对山西制度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一、地域分工与资源依赖 二、中央与地方收益分成效应 三、目标冲突与资源型区域价值流失第七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择与基本关系阐释 一、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判定中的争议 二、矿产资源丰裕度、开发强度与依赖度 三、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阐述 第二节 模型假定与区域分类 一、基本计量模型 二、资料来源 三、区域分类 第三节 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一、矿产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二、矿产资源开发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三、矿产资源依赖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第四节 可耗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结果阐释 一、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描述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判定 三、矿产资源依赖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反向关系的阐释 四、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结论第八章 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一、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二、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第二节 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以山西省为例 一、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二、投入要素结构转变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五、体制机制转型 第三节 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突破:煤炭资源开发收益分配与转化 二、推进煤炭开发收益分配与转化的对策建议第九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可耗竭资源产权制度与税费体制改革的实践与评价 一、可耗竭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实践 二、可耗竭资源税费体系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可耗竭资源产权与收益分配制度改革趋势 第二节 可耗竭资源产权与收益分配制度创新 一、可耗竭资源开发中的私人成本、社会成本与稳定基金 二、可耗竭资源开发的三级收益分配机制与制度需求 三、可耗竭资源产权与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参考文献后记

 基于可耗竭资源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