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中国功夫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513164
作者:王广西 著,王萌 整理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编辑推荐
提到中国功夫,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不论国人、洋人,均对其精妙绝伦的拳脚技艺赞不绝口,其无畏和不羁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可叹斯人已去,截拳功夫已成绝响。孙禄堂不用力而力的出神入化,王芗斋举手抬足问的挥洒自如,赵道新摧枯拉朽般的刚烈劲,不由让人心往神驰,追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内容简介
中国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攻防搏击为表现形式,以丰富的套路、招式、功法为具体内容,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敢于胜利并善于胜利的性格特征。
中国武术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也是民族心理个性在健身自卫领域的合理反映。中国武术的哲学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呈现出三教合一的文化风貌,深蕴着天人合一的东方韵趣,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
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某种古老的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
王广西(1941-2008),笔名陆草,河南西峡人。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前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近代文学和武林文化研究,著有《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
目  录
壹/武术渊源
贰/武学之道
叁/武术流派
少林拳系
武当拳系
峨眉拳系
南拳拳系
太极拳系
形意拳系
八卦拳系
肆/兵器
短兵器
长兵器
暗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壹/武术渊源
  中国武术,古称“拳勇” “技击”,民国时期又称“国术”,外国人则称之为“功夫”。
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与野兽的搏斗和部落之间的战争。早在春秋时期(前770-前476),《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无拳无勇,职为乱阶”的说法。《礼记》记载:“凡士执技论功,适四卫,强股肱,质射御。”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技击性质的比赛。后来又出现了定期的比武大会,即“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上)”。《庄子》中记载了赵王养剑士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到了汉代(前206-公元220),武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不少描绘武术动作的图画,像“击剑图”“舞剑图”“空手夺枪图”“剑戟对刺图”等,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单练套路和对练拳路。
  另外,从春秋时期起,道家行气术就已初具雏形。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庄子(约前369-前286)提出“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战国(前475-前221)初期的《行气玉佩铭》,已经完整地记录了行气的方法。老庄的养气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后来成为中国武术内功训练的基础。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诸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大巧若拙等,后来被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普遍吸收,更被各内家拳派奉为技击原则。
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与行气逐渐互相融合,武术家通过系统的行气训练以充分调动体内的潜在能量,达到“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技击目的。……
书摘插画
插图

 中国功夫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