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走近国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一本书走近国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4609097
作者:闲云居士 主编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编辑推荐

  ★一部经典实用的中华五千年国学百科全书,一部有趣的国学普及读本。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这是中国五千年人文智慧的趣味赏读。
  ★快速掌握国学常识的读本,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 一书在手,让你尽览国学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切合今人实际的国学入门读物!

  ★百姓热爱的国学课本!

 

  
内容简介
  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
  国学分类虽然简单,但其内容却包罗万象。国学经典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抽出时间品读国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偶尔有一些时间,很多读者也不免因为国学内容的庞杂和国学经典的艰深而丧失品读的兴趣和信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些人认为国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是古人之学。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各国文化相继受到追捧,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国学却备受冷落,以至于几乎无人问津。
  可喜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诸如易中天、于丹等研究者、推广者一时间成为大众喜爱和追捧的学术明星,国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我们身边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这本书应运而生了。本书旨在方便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迅速把握国学的脉络和精华,并从中领略国学的精神,探寻中华文化之本、文明之源,以求鉴往而知来,识古而明今。
作者简介
闲云居士,自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捍卫者,早年毕业于上海某高校中文系,后攻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某知名文化传播公司顾问,并在多家国学教育机构授课,立志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著作颇丰。
目  录
先秦古纪:乱世的闯荡中感受历史生命的真谛
三皇五帝——近乎神明的文明始祖
先秦文字——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学校的兴起——教育专门化促进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乱世中的思想火花闪耀千秋
文景之治: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独尊儒术:新儒学天人合一
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北国治乱——政权更迭中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玄学——儒道之辩中尽显名士风流
魏晋文学——乱世文学的自由和自觉
自然科学——发掘科学自身的美与价值
开皇之治——大中华重归一统
媒体评论
走近国学,让你尽览五千年国学全貌;
  熟读国学,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髓;
  运用国学,让你获取无穷智慧启迪人生。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博大而深邃的国学,凝聚了先贤的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宛如清新而流动的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聆听大师的声音,品读国学的智慧。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这是中国五千年人文智慧的趣味赏读。
  这是一本轻松、好玩、全面而又渊博的书,它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入中国文化的深处,领略她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它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入古典文化的殿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民国往事:中国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它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中华民国存在的近四十年,中国人民进行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英勇斗争,这种血与火的时代烙印,必然在文化领域得到反映。文化领域不断发生着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先进与落后的冲突。民国时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容,不仅仅以救亡图存为其主要内容,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封建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和投降主义,是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出现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家天下的终结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广义上也可以指自19世纪末到辛亥年成功推翻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有失败的一面。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一直众说纷纭。那么,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究竟如何呢?
  辛亥革命和家天下的终结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族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于是便逐渐同情、倾向革命。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晚间,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一本书走近国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