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人与印度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人与印度洋

  • 版 次:2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9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4720321
  • 丛书名: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作者:耿引曾 著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内容简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是贯穿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而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辟了从雷州半岛出发的、沿岸渐进的印度洋远洋航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在印度洋沿岸留下了大批珍贵的文物,中华文明的先进航海技术和航海知识随着远征流传到印度洋周边的各个国家,而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印度洋究竟何样,有哪些中国人曾漂洋过海、在印度洋上烙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人与印度洋》将一边为您解说,一边带您去那个蓝色的海洋重温悠久的传统文化。
目  录
引言
一 印度洋沿岸出土的中国文物
(一)非洲东海岸
(二)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印度半岛
(三)东南亚
二 古代中国人笔下的印度洋
(一)有关印度洋区域的一些记述
(二)有关印度洋航线的记述
(三)外国人的有关记述
三 远洋航行与中华文明
(一)悠久的造船历史
(二)先进的航海技术
(三)丰富的航海知识
四 他们的名字与印度洋水长流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总序

袁行霈 吴同瑞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 大贡献。今天,当历史车轮进到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人民又肩 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有重 重困难,也有种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宝藏,对广大人民,特别 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毫无疑 问,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营养丰富 的精神食粮,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 极意义。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携手合作 ,共同推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 的欢迎。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学校领导于1992年初决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依托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系,组织各方面的 教师和专家开展工作。一方面,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研 究》年刊和《国学研究丛刊》;另一方面,注重于文化普及工作,“将大学 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和 《中华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编写这套丛书是中心普及工作 的又一尝试。中心希望丛书的作者们“眼界向上,眼光向下”,用大手笔写 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 长知识,陶冶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 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 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 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 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 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 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 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 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 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 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非常重视这套丛书,把它列为重点出版 书目,并为丛书的及时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表示衷心 的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 正。

1997年2月

书摘

至于中国人在南海、印度洋以及参与印度洋贸易的情况,汪大渊笔下有许多重要的记载。这是在中国历代正史中见不到的。
中国人当时已侨居南海、印度洋。在“勾栏山”(今加里曼丹西南一属岛)条中记载道:“国初,军士征阁婆,遭风于山下,辄损舟,一舟幸免,唯存丁灰。见其山多木,故于其地造舟一十余只。若樯柁、若帆、若篙,靡不具备,飘然长往。有病卒百余人不能去者,遂留山中。今唐人与番人丛杂而居之。男女椎髻,穿短衫,系巫仑布。”无疑,这是元军征爪哇时,汉地的伤病员留在该处,长此住下,与当地人一起繁衍生息在这个地方了。在“土塔”(今印度南部东岸讷加帕塔姆西北约1.6公里处)条中,汪大渊记录下一条很有意义的材料:“居八丹之平原,木石围绕,有土砖塔,高数丈。汉字书云:‘成淳三年八月毕工’。传闻中国之人其年旅彼,为书于石以刻之,至今不磨灭焉。”咸淳三年即1267年,咸淳是南宋度宗的年号。该塔所处之地是八丹之平原,八丹即沙里八丹之简称,沙里八丹即今天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东岸的坦焦尔东约77公里的讷加帕塔姆。讷加帕塔姆是中世纪印度半岛上极其繁荣的国际贸易大港。早在7、8世纪,这个地方就是从东南亚起程的商船到印度半岛登陆的第一站,同时还是南印度的一个佛教中心。在此处建立一个中国塔,说明了到印度半岛来的中国商人之多。在异国他乡书写汉文,既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怀念,也反映出在印度洋贸易中,中国人参与的程度。这个中国塔在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还残存三层,高30米,有砖檐相隔,内部空荡无存,直通顶部(见前面插页内图廿二)。遗憾的是,在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讷加帕塔姆的耶稣会传教士得到英印政府的同意,将这座颓坏不堪、难以缮复的土塔拆毁。关于土塔的情况可参考《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2期上的《纳格伯蒂纳姆和泉州已消失的寺庙》一文。还应该提出来的是,在“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条见到有这样一段记述:“国与遐尔沙喃之后山接壤……西洋国悉臣属焉。有酋长。元临漳人,陈其姓也。幼能读书,长练兵事。国初领兵镇甘州,遂入此国讨境不复返。”关于这个临漳陈姓人的事迹,尚有待进一步考察。本书的校释者苏继则认为汪大渊在此有误。笔者的看法是这个记载为中国人立足亚洲西部提供了资料。故仍摘录出,立此存照。
……


 历史文化丛书:中国人与印度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