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网络 > 项目管理 IT人文 >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6年01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1559500
作者:马宁伟 著出版社: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发工程师和研发管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型企业管理者的必读书。
从宿迁小厂到熊猫电子,从同创电脑到海尔,再到ABIT,从工程师成长为大型外企副总级研发主管,本书作者马宁伟的经历折射出20年来中国IT设计和IT产业的变迁。
不论担任什么样的职务,作者始终是研发工程师团队中的一员,他可能是*了解IT研发工程师和研发项目管理甘苦的人之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感恩和开放心态,因此才有这样一本极具特色的作品。读者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技术诀窍和管理心得,还可以分享宝贵的职场成长经验。
对于行业新手,在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一个电子工程研发工程师的成长、技术追求和职业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理想,如何在复杂的职场中保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解决难题,如何追赶快速变化的技术。
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你可以读到如何从头开始组建一支新的研发团队,如何为研发团队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如何把握项目的进度,如何减少项目失败,如何组织市场化的研发,如何做好技术传承等等技术管理方面的来自真实经验的感悟。
对于政府官员、教育者和研究者,你可以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真实经历看到国家技术政策、教育环境的变动如何影响一代工程师的命运,对当今中国企业级研发的国际竞争力有更加直观的体会。
从种种现象分析,中国将很快再次迎来一个企业研发工程师的“黄金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内容简介
一种设计,无论原理上多么先进,如果缺乏量产的可能,对于企业或产业的意义恐怕很有局限。
经过20年市场换技术的尝试,我们发现自己在技术上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中国已经被迫接受了国际分工中最底层的地位,核心技术严重缺失。整个社会都在向工程界和企业界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工程人员在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哪些是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哪些是制度安排上的局限?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的工程师,如何才能最好地实施企业级研发管理,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足?
马宁伟先生是个经验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做出了贡献。做为一名从工程师成长起来的IT研发管理人员,他在国企、台企不同的研发岗位上担任过管理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管理经验,也亲身经历了一度完整的民族电子产业架构逐步变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回顾与反思,为我们理解20年来中国研发工程师队伍的成长和企业技术研发的得失提供了第一手的背景资料。
本书的创作语言具有强烈的IT研发人员的特色,读者将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独特的冲击力,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目  录
前 言
第1章 那个年代的技术启蒙
得天独厚的师承
三年寒窗
第2章 十年磨一剑
初生牛犊不怕虎
水到渠成
学会做研究
第3章 不惑之年开始的IT之旅
男怕入错行
从音响设计到IT设计
企业文化
理想的研发环境
同创的激情岁月
前  言
前言   2005年5月我发表在IT经理世界网站(www.ceocio.com.cn)上的十八篇Blog文章:“理想 激情 生存”引起了IT行业和社会上的很多网络读者关注,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的读者的鼓励和进一步的要求,也收到了一些直接发给我的E-mail。网上读者的反馈令我非常的感动,也给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那个年代的技术启蒙
人的一生可能重要的就是那么几步,机会也就是那么几次,如果都做对了,又都抓住了机会,那么就会有所收获。回顾20年来走过的职业道路,对我的人生起重要的作用的第一步就是心诚遇良师,在那个技术紧缺的年代让我得到了受益终身的技术启蒙。
得天独厚的师承
1977年,在阳光明媚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工作。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工厂里负责新产品的设计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南无”)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在60年代即成为国营华东电子管厂工程师的张世昌等几十位杰出人才。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在文革后期,宿迁县依靠这些人才办起了宿迁无线电厂。叶校长当了厂革委会副主任,教导主任俞家琦任新产品部门负责人。工厂的产品是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他们给这个小城留下了一批代表中国电子技术水平的产品和一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收到国外亲友寄来的各种技术资料和从1860信箱订来的影印本原版杂志象美国的《Microwave》和IEEE的杂志也引起了我们年轻人极大的求知兴趣。
1977年底,工厂举办了“微波漏能测试仪新产品设计/生产鉴定会”。会上来了很多领导,包括电子工业部科技局、生产调度局的局长和处长,省电子局局长及县里的领导。在吃饭时的座次上,大家推让不已。因为从级别上讲,部省来宾应坐上席,但来的贵宾中多为“南无”50-60年代的毕业生,面对原校长和老师他们都不好意思坐上席,后来还是叶校长坐了上席。产品通过生产鉴定后,电子部还拨款在宿迁无线电厂建了全国最先进的微波屏蔽暗室,包括从美国进口的微波发射和接受设备。这是迄今为止这个小城得到的最高级的电子设备。据粗略估计,上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的电子工业中,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中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其中有1/5是“南无”的毕业生。
那时候这些“南无”的老师都在工厂新产品设计部门,工作气氛既严谨认真又轻松幽默,还有常见的知识分子……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