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纯质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260210
  • 丛书名:博雅文学论丛
作者:姜涛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编辑推荐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新锐学者姜涛以细密之笔,勾勒五四之后“塔”里“塔”外的青年心事及世事。为了释放文学史研究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本书作者力求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回到一种动态的具体情境中,把握事件、人物、观念的生成逻辑,挖掘文学现象、观念背后更为内在、纵深的历史脉络。 
内容简介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作者简介
  姜涛,1970年生,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代表作品:《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图本徐志摩传》,编著《20世纪中国新诗总系》(**卷)、《北大文学讲堂》,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等,个人诗集《好消息》《鸟经》。
目  录
引论:从代际视角看“文学青年”的出现
第一章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理念
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理念——围绕文学研究会“前史”的讨论
“纸上的事业”之“修正”
“社会学”抑或“文学”
同业联合的意识
“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之间
“劳动”的隐喻——叶圣陶《苦菜》及其他
新村运动与“菜园”空间
“劳动”中的身体直观
作为“志业”想象的“劳动”
第二章 新诗“装置”的内外——早期白话诗的政治与美学
“场”的混杂——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劳动问题”与新诗写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从“诗的生活”到“方程式的生活”
  依靠对自身处境的理性把握,众多愁苦、愤懑的文学青年,可以完成一种意识的飞跃,获得“无产者”的身份觉悟。但革命所需要的不仅是“觉悟”的青年而已,更需要真正的革命干部,即那些“能自动的转移政治局面的人才,换一句话说,便是需要能够指挥与实行革命的政治家”。
  邓中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提醒读者不要忽略这一条,并强调“注意社会问题,从事实际活动”是真诗人的前提。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肖楚女那里被简洁地概括为:“诗的生活”与“方程式的生活”。
  所谓“诗的生活”,指的是一种回避现实问题,沉溺于文学想象的生活,在肖楚女的笔下,过着这样生活的人——
  大都非常放纵,不自检束。他们是时时刻刻把自己底精神埋葬在一种神忽飘逸的景况里。……他们底一切言行,在他们自己,方且自命为“名士”,为“艺术的艺术家”,为“风流才子”,为“高人逸士”……刘伶,李白,唐寅,王尔德(Wilde)……就是他们底代表。他们这种怯懦的疯人生活,除了“浪漫”没有一点别的意义——和“诗”之成立于想象的构造之虚幻一样(楚女:《诗的生活与方程式的生活》)。
  与许多同时代的发言者一样,肖楚女是采用一种漫画式的方式,来丑化文学者的形象的,诗的文体特征实际上已被他泛化了,笼统地指代了一种虚幻的、符号化的生存。
  在中共组织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困惑:依照革命的理论,先锋的革命组织应该以工人为主体,但中国由于近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极少,组织成员*初只能在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面对的问题。“学生”作为青年团的主力,在理论上并不完全合法,在实践上诸多“学生病”也妨碍了组织的发展。青年团的领导人施存统就明确地指出:
  学生因无经济与阶级的背景,故利害观念不一致;而且所受教育,皆资产阶级的教育,其观念为“德谟克拉西主义”,为“自由主义”,为“安那其主义”;其心理为“发展个性”,为“反对束缚”,为“好名”,为“趣味”,为“怯懦”,为“怕死”,五光十色,无样不备,这些皆与吾人主义与革命精神根本冲突。(存统:《讨论本团此后进行的方针》)。
  在施存统的表述中,“资产阶级的教育”的具体内容,其实都是“五四”时期流行的观念,所谓“学生病”也就是“五四病”。在这个意义上,青年导师对“诗的生活”的批判,显然有了更为深远的政治考虑:要塑造革命所需的人才,必须超越五四时期有关个人、自我的文化想象,必须着眼于一般青年生活方式的改造。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