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心理咨询与治疗 > 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1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纯质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0288379
作者:黄国胜 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编辑推荐

     

      ★中国精神分析学派主流人物  李孟潮 倾情作序

      ★内含经典心理电影《致命ID》《美丽心灵》《精神病患者》《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人格面具分析

      ★全方位解读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中国医学心理学之父李心天爱徒、国际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长  黄国胜20年经典奉献

      ★卸下伪装,丢掉包袱,与真实的自己面对面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出戏,我们戴起面具,隐藏起别人的看不惯,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不曾意识到,太过修饰过的人生,就失掉了色彩和味道

      ★当你能接纳自己全部的人格面具,你才能允许自己被别人爱,也才有可能真正去爱别人

 
内容简介

《隐藏的人格》是国际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长黄国胜二十年实践咨询经验分享,揭秘人格分裂、强迫症、矛盾型依恋、癔症、焦虑症、完美主义人格等20种人格障碍。《隐藏的人格》是首部全方位解读心理学大师荣格人格面具理论的著作。

《隐藏的人格》通过剖析人格面具的分类、形成和转化,并结合众多案例解读人格分裂、边缘性人格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数十类心理障碍,揭示出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需要放下僵化厚重的人格面具,展现真我的童真,允许灵魂的黑暗浮现;有的人则要强化薄弱的人格面具,不能继续赤裸奔走;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破碎,需要得到整合;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单一,需要不断分化。总之,敌人从来不在外界,只在内心;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个世界,能左右和操控你的人生的,只有自己。


作者简介

黄国胜

师从中国医学心理学之父李心天,擅长精神分析,致力于心理治疗的本土化,创建佛教心理治疗和人格面具技术,已出版专著《佛教与心理治疗》《心灵之约》,2005年开始涉足团体治疗,把人格面具技术融入团体治疗,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格面具团体治疗”,2015年6月创建“国际人格面具学院”。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揭开人格面具的秘密——认识你自己
第一节 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第二节 人格面具的种类
第三节 人格面具的形成和转化
第四节 错综复杂的人格面具关系
第五节 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的产物
第六节 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

第二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分裂的人格面具
第一节 自己与自己的厮杀对决——人格分裂
第二节 挣脱不开的幻觉——精神分裂
第三节 稳定的不稳定——边缘性人格障碍
第四节 躁狂与抑郁交替上演——双相障碍
前  言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说明他的内心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就叫“人格面具”。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但是面具多了,互相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内心冲突。一般人处理内心冲突的主要方法有:1压制,即强化一个面具,打压另一个面具,使后者“消失”;2分裂,即把两个面具分开,轮流执政,避免它们同时出场;3整合,即使两个面具求大同,存小异,互相和解,和睦相处。
事实证明,用压制的方法无法使面具真正消失,只能把它压抑,变成无意识。这个面具依然存在,它躲在暗处,随时准备冲出来。因为它是无意识的,当事人不认识它。当它出来的时候,当事人会觉得非常奇怪:“我怎么会这样呢?”他会认为自己出问题了,发生心理障碍了。这意味着,心理障碍就是被压抑的人格面具冒出来的结果,也叫“无意识显现”。
媒体评论

      《隐藏的人格》作者黄国胜医师在正确地理解了人格面具的社会适应功能基础上,对人格面具的分类、形成和转化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并且配合了众多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有的人来说,需要放下僵化的、厚重的人格面具,展现真我的童真,允许灵魂的黑暗浮现;对有的人,则要强化薄弱的人格面具,不能继续赤裸奔走;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破碎、需要得到整合;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强化,需要不断分化。————李孟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矛盾型依恋
通过对婴儿的观察,约翰·鲍比(John Bowlby)发现了三种依恋模式:安全型、冷漠型、矛盾型。安全型依恋的特点是,妈妈离开的时候哭闹,妈妈回来就安静;冷漠型的特点是,妈妈离开无所谓,回来也没什么反应;矛盾型的特点是,妈妈离开的时候哭闹,妈妈回来闹得更凶,妈妈不理他了,就缠着妈妈。
后来的研究发现,婴儿期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到成年,对将来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有些人在一起的时候吵吵闹闹,分又分不开,就是“矛盾型依恋”的表现。矛盾型依恋就是既爱又恨,爱恨交加。这说明当事人有两个相反的面具,一个爱对方,一个恨对方。爱对方是因为对方有可爱之处,恨对方是因为对方有可恨之处。自我统一的人倾向于综合评估:如果对方优点多于缺点,就把他评定为“好人”,而对他的缺点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如果对方缺点多于优点,就把他评定为“坏人”,敬而远之。其实,可爱和可恨、优点和缺点、好和坏,都是主观判断,与评判者的价值观有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自我统一的人看问题不会那么极端,因为是综合评估,分数不可能太高,不可能太低,所以不会大爱大恨,不容易发生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和恨互相混淆。例如,心里是爱对方的,但表现出来的是伤害;或者心里是恨对方的,但嘴上说很爱对方。对方接收到的是矛盾的信息,或者错误信息,所以无所适从。也许,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某种表现到底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恨。
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
诺曼·贝茨是一家汽车旅馆的老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母亲对他非常严厉,经常羞辱他。他对她既爱又恨,十年前,他把她杀了。
诺曼应该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人,母子关系就是他的一切。在这种关系中,他形成了两个人格面具,一个是“诺曼”,一个是“母亲”,两个面具的关系是矛盾型依恋。母亲死了,“母亲”面具通过丧失认同而得到加强,并转化为主体面具。诺曼经常把自己打扮成母亲的样子,学母亲说话,或者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一问一答。为了强化“母亲”面具,他还把母亲的遗体做成标本,悉心照顾“她”。当然,偶尔也会跟“她”吵架。
玛莉安小姐来投宿,诺曼对她产生了好感,想请她吃饭。结果,“母亲”吃醋了,对他大喊大叫,玛莉安小姐全听到了。可是,诺曼不顾“母亲”的反对,给玛莉安小组送来食物,并跟她聊了一会儿天。聊天中,他透露出对母亲的不满和担忧。当玛莉安小姐暗示他的母亲可能心理不正常,应该去精神病院,诺曼勃然大怒。玛莉安小姐赶紧道歉,然后回房休息。就在她洗澡的时候,“母亲”来了,用刀往她身上乱砍。

  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