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

  • 版 次:1
  • 页 数:321
  • 字 数:255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2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374045
  • 丛书名: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作者:张荣明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2月 
编辑推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
我们想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 您也许没**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本书既有对历史上宗教信仰问题的深入阐述,也有对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心理现象的生动剖析。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作者在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思想与信仰”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系统地讲述了中国思想和信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各个历史时期宗教信仰的主要流派及特色,尤其是从心理学视角对宗教信仰作了全面分析。作者指出,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不是信神,而是追求无知无欲;宗教信仰的主要功能是维护信徒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宗教信仰的心理学取向是体验道或涅磐——人类共同而遥远的无意识记忆。
本书既有对历史上宗教信仰问题的深入阐述,也有对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心理现象的生动剖析。
作者简介
张荣明,1956年生于天津。1973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当农民,1977年进工厂当工人,1979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天津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国际多元文化综合
目  录
第一讲 信仰是否永恒不变
 一、原始信仰是怎样的
 二、上古时代的血缘信仰
 三、中古时代的地缘信仰
 四、近代以来信仰的变化
 五、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
第二讲 信仰是不是麻醉人们的鸦片
 一、关于宗教信仰的种种理论
 二、为社会还是为个人
 三、是自我救度还是依赖神灵
 四、尝试性的回答
第三讲 中国的古典信仰
 一、原始信仰的遗存
 二、商周时代的上帝信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讲 信仰是否永恒不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宗教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假期旅游的时候,无论是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还是到青岛崂山、辽宁千山,我们都会看到数不胜数的宗教建筑和宗教遗迹,见到僧人和道士的行踪。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宗教是某种被自我认定的东西。对一个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是神圣的信仰;对一个不信教的人来说,宗教是迷信,是愚昧者的归属。对某些宗教信徒来说,自己信奉的宗教与别人信奉的宗教不同,只有自己信奉的宗教是神圣的,而别人信奉的宗教是“外道”。
我们今天所说的“宗教”一词,来源于西文religion。什么是宗教?西方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论虽然很激烈,但各种主张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信仰或信念。在古代社会中,多数宗教表现为对神灵的信仰,当然也有不信神的宗教,但它同样有一个信念,即相信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国古代没有“宗教”这个词,但有一个与宗教大体对等的概念,这就是“道”。
什么是“道”?“道”就是道术、方术,是为实现某一个既定目标而采用的技术手段。秦汉以后中国本土宗教自发兴起,于是有了方仙道、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方仙道就是学习成为神仙的技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就是通过符水咒说达到治病救命,甚至永生不死的法术。当然,这一概念与《道德经》中的“道”有关,但也不完全相同。在古代,人们把宗教的实践活动称为“修道”。任何“道”都包含着传播色彩,对“道”的传播称为“传道”,也被称为“教”。
……

 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