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与科举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科举制与科举学

  • 版 次:1
  • 页 数:314
  • 字 数:250000
  • 印刷时间:2004年09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6505298
作者:刘海峰 著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9月 
内容简介
  科举制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古代的考试取士制度,“科举学”则是以科举制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
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事物能够将一千多年间的所有读书人联系起来,或者说有什么事物能够将分散的、独立的各朝政治家、学者贯穿起来,在成千上万的官员、文人中找到他们生活中的共同经历呢?只有科举。科举人仕,是一千三百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举的只是极少数。没有哪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过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唐宋以后,科举制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科举考试成为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制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许多事物或者昙花一现,或者影响有限,时间一久许多人便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而科举虽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今天中国人普遍还略知一二,甚至边远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可能讲出几个古时考秀才、中状元的民间故事,不少科场逸闻趣事至今还被大众口耳相传,足见科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广泛深远了。
目  录
自序
一、科举制的兴废
 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唐代秀才科的存废
 唐代俊士科辨析
 八股文百年祭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
二、科举制的影响
 知今通古看科举
 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科举传统与东亚考试文化圈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科举制的兴废
 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二)始于南北朝说
  唐长孺认为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进士、明经两项科目,从形式上来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秀才、孝廉考试科目的不同,也就是以后进士、明经二科之别;南北朝后期的举秀孝和南朝的明经射策从考试内容特别是从放宽门第限制上说已经为唐代科举开辟了道路。唐长孺还未明确说科举制始于南北朝,而万绳楠则明确称科举制始于梁朝。《梁书.武帝记》载天监八年(509年)五月壬午诏云:“负秩成风,甲科间出。方当置诸周术,饰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梁朝还有一些“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人仕的实例。万绳楠认为这样的“明经”,和唐代科举制下“明经”一科,并无多少区别。从天监八年的壬午选法中,可以见到唐代科举制的影子。因此科举制实际开始于梁朝。
  (三)始于隋代说
  此说又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始于隋文帝时,其中又可细分为三种观点,其一为开皇七年说。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1946年出版的《科举》一书15至17页中指出:科举的起源宜由北齐以来逐渐重视考试的秀才科着眼,而不宜由进士科的创立着眼,迨开皇十八年废中正制度,秀才科考试完全归中央掌握,是为科举制度的起源。但他在十年后出版的《九品官人法研究》一书中修正了其观点。在该书绪论中,宫崎市定认为开皇七年令各州每岁向中央举贡士三人,这种贡士大约包括秀才、明经和进士,进士这个名称在开皇年间就已经存在。……

 科举制与科举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