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上部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知青 上部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6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3683914
作者:梁晓声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编辑推荐

     梁晓声的《知青》在陕北、北大荒两块土地上,展开了上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大历史画卷,讲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下乡插队和赴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的故事,塑造了赵天亮、赵曙光、齐勇、傅正、孙敬文、孙曼玲、冯晓兰、周萍、吴敏、李君婷等一大批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父辈和连队领导的生动形象,描写了一代人的爱情、友情、亲情,交织着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兼有一代青年对当时中国现状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全书人物鲜活,感人至深,激荡着青春热血,闪耀着人性光辉。 本书分上下两部,本书是《知青》(上部)。

 
内容简介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知青》讲述了: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被一种不正常的“红色”所笼罩。 赵天亮和全国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一起,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 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们在一场瓢泼大雨中来到北大荒,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开始了火热的垦荒生活。一望无际的麦海是他们的主战场,收割、赶羊、养马、灭火、修电线、砸石头、边境巡逻、夜斗群狼……异常艰苦甚至充满危险的劳动生活锻炼,使赵天亮、周萍、齐勇、孙曼玲等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迅速成长,并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 在陕北坡底村,知青们的插队生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文革”极左思想毒害了一些当地干部,使本就贫穷的村民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赵曙光、冯晓兰、武红兵等知青,不负老支书、王大爷等老党员的信任和重托,带领群众打机井、搞副业、分钱富民、迁村避险,与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命运相连。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回城市,知青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爱恨交织、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生命轨迹从此改变。他们用青春亲吻着土地,亲近着人民,挑战着命运,思索着时代…… 全书分上下两部,本书是《知青》(上部)。

目  录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第14课
第15课
第16课
第17课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夕阳如血。列车奔驰在秋季的松嫩平原。夕阳悬在车头前方,似乎在勾引列车吻到它。而对于列车,那是不可能的,尽管看起来车头与夕阳的距离近在咫尺;这情形使人联想到“夸父追日”的神话。车头气急败坏地喷吐浓烟,混沌了天地。而于那混沌之中,夕阳将车身映成平原上一道长长的剪影。夕阳无可奈何地沉落…… 列车亢奋地追逐……迷雾渐散。一缕青烟,从一只斑驳了红色铁锈的灰铁皮烟囱里冒出。这只旧烟囱属于一栋被漆成果绿色的小房子。亮晶晶的铁轨从这小房子前铺过。那是只有北大荒才有的窄轨铁路,将林区丰产的木材一车车运到原野以外的地方。仓库整齐地排列在小房子后边,小房子旁竖着一块牌子,上写“白桦林站——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竖——1969年。”已是傍晚时分,天空中大朵大朵的乌云逐渐堆积成团,从远处茂密的白桦林那方压过来。杨秉奎的手在一盘残棋上缓缓移动,他在小房子里跟自己下棋。窗上,贴着红纸剪的“忠”字和“公”字,除了一张没刷油漆的单人木床,还有桌子、椅子、箱子、柜子,都没刷油漆,木质已被岁月涂得黑亮。床上挂着蚊帐;炉子上的水壶吱吱作响,突突地冒出水汽;一条大狼狗懒洋洋地卧在炉旁。杨秉奎五十多岁了,一脸该刮未刮的黑胡茬,一身旧铁路服,脚上是双 “解放”鞋。桌上的电话骤然响了。杨秉奎抓起听筒:“对,是我,‘养病亏’站长 ……放心,我知道……哎,你说话客气点嘛……我不管你是谁,给老子记着!”他“啪”地放下电话,从墙上摘下铁路信号灯,把与铁路服配套的蓝帽子按在头上,开门出去,大狼狗溜溜地跟着。 天已快黑。杨秉奎仰脸看天,雨点落在他脸上。 “早不下晚不下,非赶这个时候下。老天爷,你他妈成心找人别扭啊!”杨秉奎扭动着布满胡茬的嘴,喃喃地咕哝着。天仿佛就是要跟杨秉奎找别扭似的,霎时间雷声大作,暴雨倾盆。“老伴儿,都说谁也惹不起老天爷,看来此话真不假呢!”“老伴儿” 就是那条大狼狗。杨秉奎无奈地退回小房子,将雨衣从墙上取了下来。闪电劈开雷雨交加的黑夜,瞬间照亮站在铁轨中间的杨秉奎。他左右摆动着手中的信号灯。一列封闭的货车缓缓驶来,车灯橘黄色的光透过密集的雨点,照在杨秉奎身上。司机探出身喊道:“老站长,对不起啊,让您在雨中为我举信号灯了! ”杨秉奎:“甭客气,应该的。再说也不是你对不起我,是老天爷对不起我。”列车停稳,一节节车厢的门被依次打开,有人从上面跳下来。顿时,哨声此起彼伏。一个粗声大嗓的人喊:“全体下车!整队集合!各带队注意,哪一车厢少了一个,军纪处分!”可是知青们却没有应声从车厢里跳下来,而是犹豫地聚在车门口,谁也不愿意先行一步。一名女知青用上海话抱怨,意思是这么大的雨,淋湿了我衣服和行李怎么办?也没有个站台,也没人准备好雨衣和伞。张平原连长分开聚集在一起的知青们,指着那名女知青问一名男知青: “她嘟囔什么?”那男知青也是上海人,绰号“小黄浦”,他用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将女知青的话向他解说了一遍。 张连长:“那也不许赖在车上!”他跳下车,指着“小黄浦”命令:“你,给我下来!”这时,团里的曲干事走了过来,把手拢在嘴边,冲车厢大声喊:“男知青先下,接一下女知青,不要让女知青们摔伤了!各领队注意,要保证安全,保证安全!”刚才已经跳了下来的“小黄浦”张着双手要接女知青,却被一个体态圆墩墩的女知青给压了个屁股着地。曲干事赶紧上前扶起他们,关心地问:“摔伤哪儿没有?”报数声在滂沱大雨中此起彼落,像是溅落到金属上弹起的雨点。闪电的光耀下,大雨冲刷着知青们一张张年轻的脸。他们浑身都已经湿透了。有些知青眼泪和淋脸的雨水汇流而下,如此这般地来到北大荒是他们万没想到的。杨秉奎打开仓库的大门,冲着知青们大喊:“都到仓库里来躲躲雨!”刚才还整齐列着的队伍一下子散乱开来,大家涌进仓库。张连长望着知青们奔向仓库的背影,束手无策地自语:“这老爷子,真添乱!”“不许往那跑,列队!”张连长拦住一些知青,被拦住的知青不情愿地向仓库的方向张望着,张连长生气地吼道:“都聋了吗?我再说一遍,列队!”被拦下来的知青敢怒不敢言,怨恨地瞪着张连长,不情愿地站成队形。 “都没见过下雨吗!”张连长吼声如雷。 无人接言。 “回答我!”一名女知青小声说:“见过……” 曲干事走来,在张连长耳边低语:“老张,我看是不是暂时……”张连长看也不看他一眼,恼火地说:“你别管!”曲干事欲言又止,只好退到一边,习惯性地从兜里掏出一支已经被雨淋湿的烟,刚举到唇边,又想起了什么,将烟揣回兜里。张连长脸板得像块湿木头:“下雨只不过是下雨,下再大的雨也还是下雨,不是下刀子!你们不是那些插队知青!他们一插队,不想当农民那也是农民了!你们叫兵团战士!是战士就得有点战士的样子!没有口令擅自行动,不是好战士!跑到仓库去的,都要受处分!”曲干事又说:“老张,还是听我的……” “不听你的!这时候非听我的不可!”张连长打断他的话,继续训,“我们这个团的团长,是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当年跟随团长转业到北大荒的,号称三个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九十五的党团员!百分之九十五的正副班长!百分之九十五的五好战士!这是我们团的政治血统,这个政治血统必须永远保持下去,保持住了就等于保持住了我们团的光荣!所以,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家庭有严重历史问题的,我一个也没从城市里往一团接!哭鼻子抹眼泪也不要!写血书也不要!你们已经成为一团的战士!你们也应该感到光荣!感到自豪!挨点淋就不要纪律了?不是都发誓要炼一颗红心吗?那就给我从现在炼起!”张连长的训话还没有结束就被打断了,一个知青惊慌地跑过来:“带队,那边打起来了。” “谁跟谁打起来了?”“北京的和哈尔滨的,啊不!是哈尔滨的和北京的、上海的打罗圈架! ” 张连长和曲干事连忙向事发地赶去。在列车的尾部,几十名知青打成一团,有女知青在尖叫:“别打了!” “呼!”一声枪响使打架的知青都停止了。杨秉奎冲到打架的知青中间,扯开嗓子喊:“谁再打我崩了他!都到仓库避雨去!”张连长和曲干事赶过来的时候,知青们早已悻悻地散开了。 张连长看着四散离去的知青们说道:“就这么完了?”“不完还怎么着!”杨秉奎甩下一句话,也转身走开了。仓库的一摞麻袋上横七竖八地摊着些湿透了的衣服,男知青们把身上能脱下来的衣服都脱下来拧干。上海知青徐进步连裤衩也脱下来拧,被一穗不知道从哪里飞过来的干苞米击中面门。“谁?谁他妈打我?!”他鼻子被打出了血,眼镜片上也开了朵蜘蛛网似的花。 …… P1-4

 知青 上部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