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预警--理论视角研究模型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中国失业预警--理论视角研究模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815654
  • 丛书名:当代学者论文库
作者:纪韶 著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7月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已经由封闭或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经济结构实现了重大调整,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后,虽然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业已具备,但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过去复杂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是发展的优势,但就业压力大是今后要长期面对的难题。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质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让全国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各方面改革和发展的举措,都要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加剧矛盾。
  《中国失业预警——理论视角、研究模型》浓缩了我2003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3年、2004年两次全国公开招标课题、教育部课题、北京市创新团队课题、北京市教委课题等多项研究成果的精华。当我计划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想借此机会将研究思路作一整理,找到一个较高的平台继续做下去。当我即将落笔的时候深深感到,我刚刚站在对中国失业预警研究的起点上,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作者简介
  纪韶,1954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主要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市乡镇企业局专家组成员,东城区“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和
目  录
1 绪论
1.1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中国特色的失业预警理论
1.2 研究失业预警理论和方法的知识准备
1.3 本书的内在逻辑构成
2 失业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失业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2.2 西方国家失业预警理论的内在逻辑构成
2.3 西方国家失业预警系统运行中的主要方法
3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失业预警理论模型
3.1 构建中国失业预警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
3.2 构建中国失业预警理论模型的必要条件
3.3 构建中国失业预警理论模型的技术路线
4 中国城镇失业预警的实证研究
4.1 失业特征的国别视角研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 绪论
 1.1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中国特色的失业预警理论
  怎样使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较高的质量和较快的速度完成,实现我国在21世纪前30年的工业文明、社会和谐、国富民强的伟大目标?对于这一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说明,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开展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调查统计,并公布调查统计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就业促进法》的实施,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研究任务。这是一份重大的责任。虽然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失业预警制度,也不完全具备国外建立失业预警制度的技术条件,更没有现成的能够借鉴的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框架,但我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因为我是中国人。
  1.1.1 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失业预警制度,首先要学习和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对失业预警制度建立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内在机理进行梳理和研究,找出能为我国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工业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好像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传导机制。
  ……

 中国失业预警--理论视角研究模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