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美术馆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绘画 > ART 美术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4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687269
作者:张子康,罗恰 著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编辑推荐
中国**本“做”美术馆的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属于美术馆的时代。中国的美术馆,无论国有、民营,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前进着。在全球化及文化去中心化两种截然相反的共同发展的文化趋势作用下,围绕文化扩张和文化个性展开的美术馆发展与艺术创作将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如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及新一轮经济危机的考验中,美术馆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状况。大众对美术馆所扮演的教育、休闲、娱乐甚至精神救赎的角色日益倚重,使对展览品质的要求将取代对数量的追求,同时也将使美术馆与创意产业、地区经济、文化观光的关系日益密切;各类科技的高速进展,也将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美术馆的面貌,包括管理、展示与教育等各方面。
笔者结合中国第一家民办非企业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的成长经验,围绕着美术馆之基业长青,对世界美术馆发展的脉络、趋势,国际化的运营模式及美术馆游戏规则,国内的文化艺术政策及风向做了相关的汇总与梳理,为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供中国的美术馆及博物馆业同行参考、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张子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兼今日美术馆馆长。
目  录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
序二:剩余的激情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
 第一节 什么是美术馆
 第二节 美术馆的性格与权力
 第三节 美术馆属于谁——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美术馆
 第四节 美术馆的使命
 第五节 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现状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
 第一节 为什么观众成为美术馆的中心
 第二节 体验美术馆与观众关系的关键词
 第三节 美术馆的观众研究
第三章 美术馆的观众以及学术建设、资金链与管理的关系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
  第一节 什么是美术馆
在中国,“绘画”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南朝时期,谢赫的“绘画六法”便提出了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比较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不过,“美术”一词却是个舶来品。它最早由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前后译自日本,是泛指包括音乐、诗歌等在内一切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门类的总称。其后,美术从艺术的概念中分离出来,专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在空间开展的视觉艺术。英语中的“art”,既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向——绘画。
博物馆源自西欧。在英语中,Museuum这个词是指“缪斯的崇拜地”(缪斯在古希腊神话中主司智慧,传说由九位掌管不同艺术门类的女神组成),它的意思是说,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展示智慧、展示知识的地方。
美术馆,直译为Art Museum或者Museum of Art,也就是艺术博物馆——中国一直沿袭着建立于1929年的国立中国美术馆(现在的江苏省美术馆、也是笔者所知中国最早采用美术馆这一名称的艺术博物馆)的称呼——美术馆,正如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个细分。
最早的博物馆雏形,要追溯到古罗马帝国将战利品摆放在公共场所供人参观;笔者所知最早的博物馆,是1591年前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弟奇(Medici Farnily)家族的收藏馆;17到18世纪之间,在平等主义精神的背景下,西方宫廷、贵族、教会的部分藏品陆续向公众开放,是早期博物馆的萌芽;世界公认的现代博物馆的模型,是18世纪下半叶设立的卢浮宫博物馆(Louvre Museum)。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君主制刚刚结束,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原本只属于皇室、神殿和私家内设的秘藏,终于成为老百姓可亲身体验的对象。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博物馆终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来到世间,她代表着人类民主与文明的力量,成为人类迈进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在美国早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被新移民奉为可能取代宗教的机构,成为建立一种家庭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纽带。
书摘插画
插图

 ART 美术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