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科学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哲理科学概论

  • 版 次:3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3月30日
  • 开 本:B5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433190
作者:孟凯韬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编辑推荐
《哲理科学概论》适合高、中级公务员、指战员、管理人员,哲学、科学、教育和中医工作者,以及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阅读,对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大有裨益.可作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教材. 
内容简介
“哲理科学”是作者继思维数学、哲理数学和阴阳五行数学之后,首次提出的第四门新学科.但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也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一门以辩证思维为主导,对哲理进行论证,涉及自然、社会、人生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教育、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包含一个学科群的大科学.其宗旨在于,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哲学思辨”层次转化到“科学实证”层次,由原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跃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完成人类认识史上一场革命.《哲理科学概论》内容涉及面广泛,所有内容都以作者所发现的世界十二大规律——特别是其中决定世界万物发展变化总体趋势的顺逆转化规律、物极必反规律和统摄世界万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消长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贯通为一.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和读懂《哲理科学概论》的诀窍.
目  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哲理科学的立论基础1
1阴阳五行的原始意义1
2阴阳五行的引申意义2
3哲理数学意义上的阴阳暨世界十二大规律的发现4
(一)对立统一规律与三五生成规律6
(二)消长对称规律与正反相抵规律6
(三)顺逆转化规律与物极必反规律7
(四)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与分浑交替规律7
(五)差异永存规律与性状无穷规律8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9
4哲理数学意义上的五行9
5同一性和对立性的定量研究1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哲理科学的立论基础
1 阴阳五行的原始意义
早在中国文字之父伏羲之前出现的河图(见图1)是阴阳五行的源头。 河图所揭示的是大气以中气为“枢轴”进行阳气由右向左升、阴气由左向右降而进行“圆运动”的规律。 阳即太阳照射到地面的光和热;阴即阳的反面;中气即阴阳交合之气。 河图上虽无文字,但按照中国“面南称尊”的习惯,图中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 图中,白圆点表示阳,黑圆点表示阴,白圆点与黑圆点并列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央5个白圆点表示中气,中圈的圆点个数既表示顺序(几个圆点表示几)又表示升(左边3个白圆点)、降(右边4个黑圆点)、浮(上方2个黑圆点)、沉(下方1个白圆点)。 该图的象征意义在于,按照1—3顺序左旋依次生成木和火,分别用外圈左边的8个黑圆点和上方的7个白圆点表示;按照2—4顺序右转依次生成金和水,分别用外圈右边9个白圆点和下方6个黑圆点表示;由中气生成土,用围绕中央的10个黑圆点表示。
以上所说升、降、浮、沉,都是指“气”而言。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但中国古人对气的认识,与西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西方注重它的结构与成分,即将它分成氧、氢、氮、碳四种;中国古人则只注重它的功能和作用,即氧上升、氢上浮、氮下降、碳下沉,并从升降区分出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也即氧、氢、氮、碳中和之气),乃是阴阳升降的枢轴。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半升则为木;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半降则为金。 阳升、阴降,原本是直上、直下,但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发生弯曲而进行圆运动。 因此,河图实际上揭示出大气进行圆运动的客观规律。
大气升、降、浮、沉的圆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然而在一天、一月、一年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其意义则不相同。 就一年而言,若分成春、夏、秋、冬4个阶段,那么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 但对一年并不限于分为4个阶段,还有一种分法,就是分成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于是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运,每运各占一年的五分之一。 还有另一种更细的分法,即将一年分成24个阶段,这就产生了24节气。 此外,还将一年分成12个月,将一天分成12个时辰,依次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
由此可见,阴阳的原始意义即对太阳的向、背。 阴阳二气就属性而言,是清者为阳,浊者为阴;就功能而言,是升者为阳,降者为阴。 五行的原始意义即,阴阳二气周期性相对变化的5个不同的阶段:阳气由右向左升化为火,半升则为木;阴气由左向右降化为水,半降则为金;作为阴阳二气升降枢轴的中气(即未分阴阳的混沌之气)化为土。
2 阴阳五行的引申意义

 哲理科学概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