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与近代中国政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黄郛与近代中国政治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10053094
作者:李凤琴 著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内容简介
  《黄郛与近代中国政治》新意:
  一,黄郛是中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典型代表。
  所谓资产阶级自由派,实际上就是当前史学界通谓的那种“中间势力”或“第三种势力”,或西方所说的“自由派”及“民主个人主义者”流。但这些称谓均不具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政治学的确定性含义,就中国近代政治史而言,也不足以贯穿始终或区分中外,故实又应有此一别称。中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只追求为“帝王师”,而不追求“师帝王”;负天下任而不为天下先;结党而不纳士。
  作者通过对黄郛一生的政治言行研究,认为其一生政治行为特点亦表现在:主要居于“王者师”的幕僚地位,以政策思维影响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当权派掌握的政府实体,谋求在交叉利益基础上的合作,但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的独立自主,并试图以之对当权派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怀澄清宇内之志,敢为天下先。军而不阀,不党自魁,招贤不结士。
  二,黄郛是政学系的政治灵魂与精神领袖。
目  录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的回顾
三 写作的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儒将崛起
一 投笔从戎
二 辛亥风云
三 从“二次革命”到护国运动

第二章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浮沉
一 身居津门心怀天下
二 再人仕途
三 “首都革命”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黄郛与近代中国政治》:
  (一)“二次革命”
  1912年冬,黄郛携夫人与张群夫妇北上,暂住天津。此行黄有以下几项任务:(1)关于沪军都督府撤销的报告,(2)办理陈其美出国考察工商手续,(3)第二十三师解散后的报告,(4)办理黄自己出国考察军事手续,(5)观察北京新政府和社会一般情形。黄郛行前与陈其美约定,陈由上海坐船到日本,黄则取道东北、朝鲜,到东京与之会合同访欧美。其之所以取道北方,一为不必南旋,另为黄郛对被日本吞并后的朝鲜十分注意。黄在军谘府筹办军事官报局时,曾去日本参观并购置机器,到过汉城(今称首尔)两次,听到朝鲜孩子在学校唱日本国歌,感到十分难过,也因此十分顾虑东北前途。1913年3月,正当他们整装待发时,传来宋教仁遇刺的消息。上海来电促其南归,于是他迅即返沪,在车上还碰到了北京政府派往上海为宋教仁致祭的代表何成濬与郑汝成。宋案真相大白后,革命党人群情激愤,常在上海同孚路黄兴家中商讨对策,参加者有孙中山、陈其美及各省往来代表,黄郛也是每会必参加者。讨论的结果,形成武力解决与诉诸法律两大派,大体文人主用兵,武人持慎重,是个“文官要战武将要降”的局面。参加过上海起义的黄郛夫人沈亦云对当时形势的评价很具有代表性,她说:“文人喜谈兵,武人好论政,是当时一畸形现状,而以前者尤甚。主张郑重,人即以为富贵不再革命,甚至疑其通敌。有人言两部小说,支配当时南北人情:袁氏熟读《三国演义》,尽纵横捭阖之能;革命党有《水浒》气息,患难时共生死,一隔膜即起疑心”。对宋案“起诉难以有效,显然可知。称兵则有是非成败两方面:从是非方面看,袁固不法,国民党不假他途而即用武,是否合法?从成败方面看,积极主战的人以为革命党用两支手枪夺过城池,辛亥有先例。郑重估计的人以为袁氏非清室暗弱可比,而革命党已筋疲力尽。人心之趋向亦与辛亥不同;辛亥是举国一致的光复,此时是两派政权的得失。民众对革命党信仰并未坚固树立,辛亥南京政府和各地军政府时间太短,尚无政绩予人留恋,亦有不经意而与人口舌之处。经不起袁政府以权利笼络,歪曲宣传。崇拜英雄空气与舆论,均与辛亥不同”。孙中山、陈其美是坚决主战者,黄兴与宋教仁私交甚厚,又是湖南同乡,却力主慎重,从3月27日黄兴给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的电报中可看出其矛盾与痛苦,原电云:“宋案连日经英廨审讯,闻发现证据颇多,外间疑团,实非无闻。兴以钝初已死,不可复救,而民国根基未固,美国又将承认,甚不愿此事传播扩大,使外交横生障碍。日来正为钝初谋置身后事宜,并思一面维持,而措辞非易,其苦更甚于死者。公有何法以解之,乞密示。”
  黄郛属力主慎重的一派,因其深知革命力量薄弱,故不赞成冒险。以辛亥革命经验,他认为成败关键在于南京、上海,这两地革命党人有影响力的军队,一为南京第八师,一为原二十三师缩编后驻上海的第六十一团。江苏省有省属军队三个师,但全是新编练的,战斗力不强,都督程德全对兴兵也不赞成。浙江的态度,明显倾向北方。因此,南京、上海皆失后援,军事上明显没有胜算。同时,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各省革命党人虽有一定力量,但地盘、实力并不稳固。
  ……

 黄郛与近代中国政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