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口述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口述历史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30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5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502611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专题部 编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编辑推荐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记忆的人,面对灾难,我们真实记录,咀嚼苦难,更审视灵魂,拒绝遗忘,不湎悲情,不用生命涂抹口号,铭记,再铭记,记忆之重,精神之华。
 
内容简介
应该说,《铭记》的采制是在时间紧迫、人力紧张的情况下上马和进行的。台领导和新闻中心领导给予了许多支持和鼓励,新闻专题部很多同仁都贡献了心智,《铭记》的创作团队更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坚韧执着地坚持了下来。
而《铭记》存在的本身,从第一期到今天,同样也是一种坚持。在最初,我们希望《铭记》会是中央电视台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我们说,做下去,能做多少期就做多少期,能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一年过去了,我们的眼前,依然还有许多有待开掘的内容。
或许,也难免留有遗憾。我们所面对的,是如此的重大的事件。但是否我们的视野已达极致?触须已抵至深?选题是否都具有标本性?……
但我们依然可以说,《铭记》就是一个答案。《铭记》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厚重的心灵记忆,而当面对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灾难,当面对国家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当面对中国电视史上不可预测的战役时,我们努力交出了一份答卷。
目  录
序一 当电视遭遇灾难(罗明)
序二 《铭记》是一个答案(关海鹰)
映秀小学的师生
北川中学初二(2)班
废墟中的149小时
母女的生死抉择
罗汉寺的108个婴儿
北川县长的第一时刻
北川·他们
警与囚
卧龙抢险
电波背后
民营企业家的选择
专业志愿者陈岩
媒体评论
我不赞同“淡化伤痛,留住美好”的观点,大地震毕竟是灾难和悲剧。一定要记录人们最真实的经历、想法和感受。在这方面,我觉得《铭记》做得相当好。                        ——著名学者 周国平   《铭记》是纯粹的记录,不见匠心,不见功利,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映秀小学的师生
  董雪峰:我的儿子实际上当天下午就被挖出来了。当天下午可能就是五六点钟。那时候我的儿子挖出来了。挖出来过后,没有办法,就只有把他摆在那儿,我抱起他,我把他放在我脸上我就亲他,我就喊他,喊不答应。他的胸口已经被压得凹进去了,喊不醒了,但是他的身体还是软的,怎么喊都喊不醒,我就把他放在草地上。这个时候我们校长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他说不要难过,还有那么多学生埋在里边,不要难吐,这不是一个人的灾难,要挺住。我就只有把他放在那儿,我就继续往教学楼那边走。
 旁白:把儿子的尸体放在草地上,董雪峰再次冲向了教学楼,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妻子的下落。
 董雷峰:到晚上的时候暂停救援过后,我们在操场上燃起了一堆火,我们坐在火边的时候,我的身后就是我的娃娃,还有那么多学生的遗体。这个时候我想到我的妻子在哪里。我的妻子也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就尽力回忆她在哪个地方,我才想起来下午的时候她在二楼办公室批改作业。还向余琴老师借了一支笔,这是我见她的最后一面,我想糟了。她肯定也被埋在那儿了。
  旁白:董雪峰是映秀小学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和校长谭国强在教学楼对面的办公楼里商量教学方面的事情。突然山崩地裂,教学楼在他们的眼前轰然倒塌,除了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的班级和小部分跑出来的同学,200多名学生被瞬间坍塌的教学楼掩埋。而由于映秀位于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四面八方交通全部中断,救援部队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映秀小学的生死救援在那个时候只能靠幸存的老师和闻讯赶来的家长。
书摘插画
插图

 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口述历史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