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 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

  • 版 次:1
  • 页 数:232
  • 字 数:225000
  • 印刷时间:2008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1251852
  • 丛书名:高等教育学博士文库.第3辑
作者:朱晓刚 著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内容简介
大学课程居于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教育的“心脏”,大学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要反映到大学课程之中来。只要对大学教育进行研究,就不能不涉及大学课程,大学课程研究因而成为高等教育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朱晓刚博士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具有相当的学术勇气和学术探索精神。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课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课程历史发展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和大学史(含大学校史)等研究成果中。二是关于我国大学课程思想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为解决高等教育课程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大学课程思想对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学课程思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尝试对不同的大学课程思想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释,但主要集中在课程制度和课程内容方面,而对大学课程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势的文化惯习缺少充分估计和客观的历史分析。朱晓刚博士的《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和建构》一书,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我国大学课程思想,弥补了大学课程思想研究的缺憾。
作者简介
朱晓刚,1973年3月生,湖北竹山人,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财经大学高教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和价值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我国大学课程特征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我国大学课程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二节 我国大学课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作为“公共框架”和“教学计划”的大学课程——基于案例的再认识
第四章 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
 第一节 传统大学课程观的历史形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和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其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学规模的扩大化、大学教育学历层次的显明化和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大学规模的扩大,不单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总量的增加,更意味着单位大学学生总量的剧增。现在的大学一般都是好几万人的在学规模,有的大学则多达六七万在学学生,“巨型大学”作为这些大学的称谓,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大学教育从学历层次上来看更趋明显,在一些重点研究型大学中,学生的构成大致可分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又包括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当前发展的趋势是,研究生规模快速扩大,在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构成比例在不断缩小。再有,就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了,无论是大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前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从各类招聘会的火爆行情中可见一斑。
大学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会不会促使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产生某种变化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笔者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调查研究,如进入各个大学校园之中,参与到各种本科课堂教学现场等。结果显示,当前的大学本科教育与笔者在十几年前接受的本科教育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让人感触颇多。最为明显的,如课堂教学规模扩大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师生关系异化。课堂教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大班上课的普遍化。……

 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