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型社会 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互助型社会 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创新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628039
作者:邱建生邱建生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全球化知识与在地化知识并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都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使前者在实践当中少受或不受权力和资本的控制,而后者能在与前者的互动中得到更新和传承。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广大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和社区,与大众结合,共同进行知识的再生产。只有摆脱了利益和权力役使的知识,才能对社区的主体性和互助性具有促进作用,也才有可能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知识基础,成为生态文明的坚固磐石。
作者简介

  邱建生,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爱故乡计划发起人。                                                               

目  录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化知识与工业文明
(二)在地化知识与生态文明
(三)在地化知识、互助型社会与教育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全球化知识
(二)在地化知识
(三)互助型社区
(四)社区大学
五、研究假说
(一)假说1:知识异化假说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后期,中国工业已完成了初步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导致中国城市产业资本出现生产过剩,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投资机会下降,城市工商企业开始进入农业,占有农业资源,使得农业变成产业化农业,即农业设施化、车间化。这一过程的代价是惨重的,现在,农业已成了中国最大的污染源,人们餐桌上的食品严重不安全。而且,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化生产还导致了农业过剩,现在全球80%的大棚在中国,全球70%的淡水鱼、67%的蔬菜产自中国,而中国人口将近世界的20%,可耕地更只占7%。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所谓的现代农业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掠夺是何等地大。
(2)新一轮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互助型农业。短短十几年的农业工业化路径,已向我们显示出,此路不通。中央在2006年曾提出农业多功能性,2008年又提出两型农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更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提出生态文明,进而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中央层面已全然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应有新的方向,因为生态文明内含着农业的生态。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特别是农业领域的利益集团已形成的情况下,农业的生态化转型注定前路漫漫,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成长,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这个人群已接近三个亿。这个人群的一个特点是,已具备一定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经济条件。他们受不了糟糕的空气质量、经过漂白的自来水,特别是他们一日三餐的饮食原料居然是在有毒的环境里生产出来的,这更让他们受不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即生态化转型,这些已基本从物质的匮乏中走出来的中产人群必然地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这也暗合了互助型农业的另一层含义,即城乡互助,城市消费者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农业的生态转型,在这过程中实现“三赢”,即大自然得到保护、消费者获得健康的食物、生产者得到相应的利益。 
……

 互助型社会 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创新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